1965年7月20日。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在涵碧楼,听取曹密访北京报告,形成一个与中共关系和平统一中国的谈判条款草案,当时称为“六项条件”。其中第一条即为:蒋介石仍为中国国民党总裁,可携旧部回大陆,也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个省区;北京当时建议以江西庐山做为蒋介石的“汤沐邑”,意即台湾最高长官在大陆的起居与办公之地。
1965年10月3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曹聚仁,毛对蒋的态度,已从蔑视转向容忍,并承认他在中国现代史上的作用,并有“准备和自己的政敌握手”的想法。
60年后新版问世
“经国是哈姆雷特型的人物。他是热情的,却又是冷酷的;他是刚毅有决断的,却又是犹豫不决的;他是开朗的黎明气息,却又是忧郁的黄昏情调。他是一个悲剧性格的人,他是他父亲的儿子,又是他父亲的叛徒!”被视为“国共密使”的曹聚仁,1948年在上海出版了《蒋经国论》。
曾经让蒋经国感叹:“知我者,曹公也!”的曹聚仁,早年还曾直率描述蒋氏父子:“他们都有点刚愎自用,都有点耐不住刺激,都有点好大喜功,他们都会用权谋诡计,使人疑惧生畏。他们都只能用奴才,不会用人才。”
被视为第一代“国共密使”的曹聚仁,1948年在上海出版的《蒋经国论》,号称是“中国第一部论述蒋经国”的著作,60年后,简体字版的曹聚仁旧着,在其子女支持下,人民出版社下周将在大陆重新出版上市。
1900年出生的曹聚仁,曾任“中央社”战地特派记者,采访过淞沪战役、台儿庄战役及东南战场,并曾应蒋经国邀请,在江西主持《正气日报》。1950年到香港,随后,曾为两岸高层沟通协助奔走,1972年病逝澳门。
曹聚仁之子曹景行,是著名时事评论员,目前是上海华东师范两岸研究所长。曹景行和其胞姐曹雷在《蒋经国论》序言写道,抗日战争烽火初起,他父亲从书斋走上战场,后来在战区才有机会到赣南与蒋经国相识、相知。
曹景行说,由于他父亲后来在赣州安家,并为蒋经国主办《正气日报》,对蒋经国来说,他父亲是客卿身份,也可能视他为友为师。据曹母晚年回忆,蒋经国在赣南时,有几次到过曹家,还曾抱起当时仍在牙牙学语的曹雷。
人民出版社下周在北京重新出版上市的《蒋经国论》,是1948年上海版、1953年香港版和1997年台湾版的综合体。由于曹聚仁的密使背景,出版社宣传说:“这是一部毛泽东曾一度寻求的《蒋经国论》。”
曹景行还特别指称,他父亲的作品是最早使刘宜良(笔名江南)产生撰写《蒋经国传》的念头的人。他们后来在整理曹聚仁遗物时,就找出几十封两人在60年代的通信。曹景行说,刘宜良后来写《蒋经国传》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而刘宜良的死又完全打乱了蒋经国晚年的接班安排。他说,“如果父亲与经国先生无缘在赣南相识,蒋家会不会又是另一种遭遇,台湾会不会也是另一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