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讲的和没讲的这些困难,毛泽东大体上都清楚。
同一天22时,毛泽东再次致电"林罗刘":
欲抑留蒋、傅两部于华北,以华北我军现有兵力,是无法完成的。如果蒋匪集中其24个师于津沽一带掩护海运,我们集中程黄、杨罗耿两兵团,无法破坏其计划。如果使用杨罗耿于察绥方面,亦没有充分把握阻止傅系西退,因傅系可在杨罗耿到达绥东之前,乃至杨罗耿到达绥东之后,利用其骑兵、汽车及地方熟悉等条件,经大青山北麓冲过去,我军只能截歼其一部,难于歼其主力,傅系一退,蒋系必同时南退,使我们两头失塌......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望你们郑重考虑下述两个方案:
(甲)东北野战军提前于本月25日(戌有)左右起向关内开动,预计现在锦、义地区的部队,下月10日(亥灰)以前可到天津、唐山地区,如敌正在南撤,我可歼其一部或大部;如敌尚未开动,我可抑留该敌,继续休整,并修复北宁路,然后大举歼敌。
(乙)不管蒋、傅军是否撤走,仍按原计划休整到12月半,然后南进。即使说,蒋、傅要撤就让其撤走,你们则准备到平津后无仗可打时即沿平汉路南下,先在长江中游作战,逐步东进与刘、陈会攻京沪。
以上两案何者为宜,望考虑电复。
依然是与"林罗刘"商讨,但毛泽东的态度是明显的。
第二天18时,毛泽东又发一电,在首先谈了傅系部队有可能起义后,口气变了:
望你们立即令各纵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廿一日或廿二日全军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不使逃跑,并采取使中央军不战投降(此种可能很大)。
19日上午,毛泽东收到复电:
军委:
十八日十八时来电敬悉。我们决遵来电于廿二日出发,详细部署另电告。
林、罗、刘
皓九时半
辽沈战役伊始,东北野战军突然出现在北宁线。
而今,这支戴着狗皮帽子的强大的军队,就要闪电般亮相华北平原了。
突然性是战略的本质,战争中最有效的打击就是出其不意。
4卷《毛泽东选集》,有3卷是在延安的窑洞写就的。经历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从江西长征到陕北,30万人只剩下3万,毛泽东有得写的,何况又有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延安时代奠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基础,接下来的历史则成了其纵横驰骋、挥洒自如的舞台,军事思想尤其爆发出灼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