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出土大量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陶器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记者19日向邯郸文物局核实,在河北南部多处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大量陶器等文物,其种类繁多、纹饰精美,用途涵盖当时生产、生活各方面,为研究4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汉族先民社会提供了实物。

邯郸市文物局局长王兴(微博)称,据先秦文献记载,汉族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这一地区分布仰韶文化[注: 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陶器,有助于学者研究汉族先民文化起源与社会发展。

邯郸市文物保护所所长乔登云说,河北南部的龙山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在磁县、武安、邯郸县[注: 郸”读“多”。西汉孝景中元元年(前149年),为郸侯国。历3世,元康四年(前62年),国除为郸县,属沛郡。]和永年等地,共发现遗址60余处,具有代表性的有邯郸县龟台、永年县台口、榆林和磁县下潘汪等遗址。从出土文物来看,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出土陶器种类有高领罐、豆、钵、杯、盆等,后期又增加鼎、盘等,用途分别为生产、饮食起居和家居装饰用等。

王兴表示,在一市区域内发现60余处龙山文化遗址,密度之大在黄河中下游罕见。陶器所表露信息,基本涵盖史料所记载的龙山文化各个方面。特别是装饰性陶器第一次成批量出现,表明当时黄河中下游汉族先民社会生产力大为提高,再次验证黄河流域[注: 黄河,中国古代称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是中华民族发祥地、黄河是“母亲河”之说。

据了解,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注: 【概况】 西汉景帝四年(前153年)设历城县,因处历山(千佛山)下而得名,1987年撤县建历城区。位于济南市东、南部,面积西汉1298.57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办事处、]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年─3950年。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