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信息化科研战线,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巾帼勇士——总参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刘东红。
多年来,这位略显瘦弱的女子,带领她的团队在信息化科研战场上冲锋陷阵,屡屡斩关夺隘,打造了我军第一代某型信息系统,频频收获国家和军队科技大奖……
记者来到该所采访时,熟悉她的人说:刘东红有三个“成功秘诀”。
亮剑,首先要从观念上突围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作为室主任的刘东红,密切关注着战争进程,美军先进的指挥控制手段让她震惊。她敏锐地意识到:这代表着未来战争指挥模式的变革方向。
恰在此时,我军决定组织一次诸军兵种联合演习,上级指定由该所研发某型作业系统。所党委当即抽调精兵强将成立攻关组,刘东红被委任为项目总师。他们不顾非典疫情肆虐,立即展开攻关,接连突破了一个个技术堡垒,某型作业系统联调终获成功。
就在大家欢呼雀跃时,突然接到通知:为确保演习万无一失,准备采取传统方法实施指挥控制。这个消息对于刘东红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晚上,刘东红彻夜未眠,心中一直萦绕着一个念头:“这次演习是推进我军信息系统建设的难得机遇,一定要争取抓住机遇。”
第二天一大早,刘东红来到上级机关,再次详细汇报了新信息系统的功能。她的自信和执着终于打动了上级领导。她马上召集课题组成员进驻演习现场,把几十兆的演习数据输入系统进行联试,实现了信息传送全程无差错。
然而,就在演习前夕,他们发现这套系统在指挥流程上还有缺陷。演习就在眼前了,怎么办?刘东红毅然决定:立即修改!酷暑难耐,她带领研发团队顶着巨大的压力,开始了披星戴月的攻关历程。他们日夜盯着显示器,修改程序、试验流程……终于使系统达到了实战标准。
学习,要学会“精确打击”
刘东红深知IT行业技术的“短寿”,始终抱着强烈的危机感,无论工作再忙,都不放松学习。
“刘东红不是漫无边际的学习,而是‘精确打击’式学习,这是她的另一个‘成功秘诀’。”一位同事介绍说。
刘东红从未被IT领域各种热炒的概念所迷惑,她深知追求技术的本质是为了研制管用、实用的作战装备。信息栅格技术一出现,她立刻意识到:一种新的软件结构已悄然而至,为学深钻透,她四处搜集研究成果,主动展开预先研究。
不久,总部下达了某重大工程,由于有了预先研究,她带领课题组恰当地将栅格技术与我军的需求融为一体,很快取得突破性进展。
刘东红常说:“从事军事信息系统研究,如果只懂技术、不懂军事,只能算个‘瘸腿专家’;要想在信息化研究上有大思路,必须成为指挥和技术兼通的人才。”经过长期不懈的学习实践,刘东红成了名副其实的军事专家。在参加军事与技术研讨时,她常常能突破惯性思维,提出独到见解。在某型信息系统研制中,作战部门的领导看完原型演示、听完专题汇报后,激动地说:“没想到你们对军事研究这么深,有些东西已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创新,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模仿
近年来,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不断开拓创新,突破了上百个技术难题,取得了一项又一项全军“第一”。每当一项新成果诞生时,刘东红心中就开始酝酿其升级改进方案。“不断创新是科研工作者的生命,是刘东红的又一个‘成功秘诀’。”研究所政委王大庆说。
一次,刘东红在与工业部门研究“信息系统构件形态”问题时,对方的思路倾向于外军的习惯做法。刘东红深知,按照惯例,可以将此事交给工业部门,不用承担任何风险,但联想到此事关系我军未来信息系统发展方向,一种责任感在她胸中油然而生。
刘东红说:“外军用得好,不一定适合我军。具有我军特色的思路,更有生命力!”双方为此发生了激烈争执,她没有妥协,经过两个多月、几十次的争论和耐心沟通,最终,刘东红提出的“一体化设计、构件化改造”的信息系统建设技术路线得到了专家一致认可。
刘东红担任某型信息系统总师组成员之初,各方面对系统研发的思想认识不一致、军事需求不明确、技术体制不统一。刘东红提出:只有通过系统创新,才能打破这一被动局面。为了将诸军兵种态势和看不见、摸不着的战场电磁环境,以有形的方式叠加呈现出来,她不顾图形专家的异议,带领同事们昼夜不停地修改、测试,终于研制出一种最新的态势显示模式,取得了重大突破。军委首长观看演示后,高兴地说:“你们用软件解决了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协同问题,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