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字是中国元朝忽必烈时的国师八思巴根据当时的吐蕃文字而制定,用以取代标音不够准确的蒙古文字,并作为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全国採用,统一文字的书写方法。然而,过去一直只有元朝的人民採用,并主要用作为汉字标音之用。明朝建立之後,八思巴字还在北元通行过一段时期,但到了明末,大家都已被国外的其他蒙古民族同化,重新採用蒙古文字,并传扬给满洲人。
用八思巴字对译汉语资料,用於研究元代汉语的音韵系统,可以推求八思巴字和汉语普通话发展过程中的关系。
八思巴字与Unicode
Unicode基金过去一直都希望把八思巴字纳入编码范围,但由於八思巴字的文献主要以中文为主,而在大中华以外地区又少有其他文献,所以进展一直十分缓慢。後来,由於电脑上字型技术的成熟,使网上出现了不少有关创作字型的讨论区。在这个偶然的环境下,有人提出了八思巴字的编码问题。其後,Unicode基金向中国大陆的代表请教有关八思巴字的编码。在国内、外学者努力合作下,编码终於在2003年完成,并将於2006年春季推出的Unicode 5.0版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