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青海省军区某部官兵在玉树重灾区利用救灾间隙补充干粮。
本报记者 柳 军摄
编者按 玉树抗震救灾已进入第4天,万余名战斗在救援一线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面对高原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灾区交通不畅和保障困难,情系灾区群众生命安危,克服高原反应和极度疲劳,连续作战、愈战愈勇,以忘我精神和顽强斗志,忠实履行使命、践行宗旨。这里撷取几个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感人故事。
将军大校打摩的
■本报记者 张 锋 通讯员 傅 彤
4月15日中午11时许,一位藏族小伙子驾驶摩托车载着一位将军和一位大校,在玉树大街小巷疾驶,引来路人诧异的目光。
这个不多见的画面里真实记录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那天,青海省军区政委段进虎少将、政治部副主任祁建青大校,从救援现场赶往玉树军队联合指挥部参加紧急会议。在路上遇到交通阻塞,车辆无法通行。他们迅速拦截一辆过路的摩托车,驾驶摩托车的藏族小伙子二话未说,载上两人七拐八拐,穿过一公里多的阻塞路段,到达开会地点。下车后,祁建青掏出20元钱递给小伙子,可他说什么也不接,还用生硬的汉语说:“解放军救咱来了,搭个便车算啥。”
这个看起来颇有趣的故事,实际上是灾区交通不畅和军民团结战胜灾害和困难的真实写照。可喜的是,记者在结古镇街头看到,灾区军民相互理解、共克时艰,遇有急难事情,军民互搭便车、互相帮助的场景随处可见。目前,随着协调警力的加大,灾区交通正在逐步规范、顺畅,抗震救灾行动走向科学有序。
16个小时啃一袋方便面
■本报记者 费士廷 特约记者 温常青
16个小时只啃了一袋方便面!说起来也许有些令人难以置信,却是王泽坤抗震生活的真实写照。
王泽坤是武警玉树支队一名中士。4月14日清晨,玉树地震发生后仅仅几分钟,王泽坤第一时间奔赴到搜救的最前沿。他与战友们扒开一个又一个废墟,救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等到天黑时,他们先后救出被压埋群众20多名。晚8时许,王泽坤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到支队集合,原本想简单吃点东西,却又接到了警戒守卫玉树军分区作战指挥中心的任务,直到当夜12时许,王泽坤才有机会啃了一袋方便面。此时,他已经在抗震一线奔波了16个小时。
17日上午,记者在守卫现场见到王泽坤时,他刚刚吃了一碗泡过的方便面。他是从昨天开始才喝上开水、吃上泡面的,之前,他与许多战友还一直干啃方便面。
一只电磁炉保障百人就餐
■本报记者 夏洪平 特约通讯员 李志涛
14日夜,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搜救行动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短暂休息。当时,他们的食品、帐篷等保障物资还远在千里之外,重创后的玉树灾区水电、供给保障也完全中断,烧点开水都不可能,抗震救灾指挥部支援来的方便面,大家只能干嚼。
后来,排长于新坤冒着生命危险,从墙壁开裂的一栋大楼里捡来一只电磁炉,终于可以烧水煮面了。由于救援队携带的发电机功率小,一次只能凑合煮两碗面。但陆续从各个救援点返回的队员们还是高兴得像捡了宝贝一样,利用休整时间轮流着煮面吃。
这听起来也许有些夸张,实际上却是抗震救灾部队初进灾区后后勤保障困难的一个缩影。可喜的是,仅仅过去两天,来自全国各地的物资已源源不断涌入玉树,灾区的物资保障得到了极大改善,“一只电磁炉”的故事再也不会重现了。
帐篷让给受灾群众住
■本报记者 李秦卫
“你们这么小的地方,咋住呀?”今天下午,记者来到青海省军区某团官兵驻地采访时,发现该团首长机关全都挤在一个班用帐篷里。“我们再挤也没关系,帐篷要让给受灾群众住。”团长王波涛告诉记者。
4月15日凌晨3点到达灾区后,该团官兵立即投入到抢救伤病员之中。在发现有许多受灾群众暂时没有地方住后,团长王波涛和政委刘晓明一商量,立即让参谋长侯树春带领官兵,把机关仅留的一顶帐篷和从连队腾出一半的帐篷先让给受灾群众住。
不仅仅帐篷先让给受灾群众住,对于灾区急需的食品,该团官兵也能省就省,更多地把食品和饮用水送给受灾群众。
“大家来了3天了,把随身吃的几乎全都送给了受灾的老乡。”侯树春告诉记者,每天早上大家出来时,兜里都装满了全天的干粮,“可吃到自己肚子里的,有一半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