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写了个《越南强军战略正在消弱中国南海主权维护能力》的帖子,主要就越南强军计划提出一个问题:我国目前军备水平与战略决心,是否能够一战定南海。目的就是想抛砖引玉,探讨破解日益复杂化南海局势的对策。下面,我就此话题再续一帖坦陈一己之见,欢迎大家发表看法、提出批评。
慎战与强军并举,才能获取并保持解决南海争端的主动权!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南海问题首先是政治解决问题,然后才是战争解决问题。我一直认为,南海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强军成果,能逼迫占我领海的东南亚诸国签定城下之盟,不战而屈人之兵,则为上善之策。而非战不可解决,则必须一战定南海。权衡东南亚诸国态势与实力,“战”则主要针对一个对象,那就是越南;而“和”则有许多路径可以选择。因此,总体上说,解决南海问题必须当作一个战略问题进行谋划、准备和运筹。
战略是个什么问题?我且引用如下一段话来认识它。“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即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诸因素的分析判断,科学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南海涉及多方矛盾,包括国际航运利益,解决问题就不能仅仅着眼于单一矛盾对象的实力比较,也不能将战争的准备局限于某一个特定对象。否则,战争的变数则无力适从。
世界局势波诡云谲、变化无常,孤立的战争决策是危险的。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一夜突袭、占领了科威特,导致美国主导的多国部队介入,直至彻底颠覆了伊拉克前政府。当然,真实的背景并不是什么复仇行动,或者是伸张什么正义。前者主要是德意奥“三国同盟”与俄法英“三国协约”二大阵营之间矛盾的积累与爆发,后者则是美国及其所主导的北约组织趁机抢占中东地缘战略与石油利益。
从台湾“固守一周”的防卫政策看,也透露出固守待援的战略取向,其背后所能依仗的主要是美国。这虽与南海局势无关,但却说明了中国在解决领土(海)争端与祖国统一问题上所必须考虑的因素。遏制中国正是美国亚太战略的基石,关键是要真正弄清美国的对华战略底限是什么,或者说能否迫使美国放弃围堵中国的战略图谋。这也并非软弱,即便强大如美国的战争决策,也不能不考虑国际因素,否则美国就不会在越南战争中固守17线,也不会在伊朗、朝鲜问题上满世界地寻求所谓国际支持。
图存之战与崛起之战属于二种不同性质的战争抉择。很显然,中国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战争,基本上都属于抗击与反击性质的图存之战,在国家安全与长远利益受到侵害之时,除了敢战与必战,没有其他选项。而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之战,显然是洗刷国耻、图强崛起的攻势作战,追求的是更大的战略利益。中国划出红线、坚持慎战的原则,是危机与损害管控阶段的权宜之计。因为,在强敌窥视下,只有能够对打击对象具备速战速决的能力下,占据局部战略优势,才能形成强敌介入亦将沦为添油战术之末技的必胜结果。在对印、对越反击战中,中国军队打了就撤的战法,既是追求速战速决的战役效果,也有无力应对外来势力干预的考虑。而为解决领土(海)争端再行用兵,不可能还来一次打了就撤的警告性战法。
那么,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二个选择非常重要:一是亮明战略底线,坚决阻止外来势力进入;二是必须立足与战,毫不松懈地加强现代军事斗争能力建设。只有如此,才能逐步获取并保持解决领土争端的主动权。
综合应用积极的战略手段,迫使树敌中华者知难而退!
我的看法是,战略问题首先是个哲学问题,其次才是战争艺术问题。毛主席关于“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著名论断,高度概括了战略与战术的辩证关系;他的关于人民游击战争的有关论述与《论持久战》科学论著,不仅指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指导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等反帝、反霸斗争的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正确理解并运用了“人”与“地”二者的关系,并最终体现到人民创造历史的价值观上来。
弱小之国勇在斗志,强盛大国胜在斗势。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在以弱胜强、以小胜大、以少胜多的斗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劲旅,其胜利的根本法宝是准确把握天下大势,争取和团结一切可以争取与团结的力量。这是人民解放军斗争实践的经验总结。而从逆向思维角度来看,一国的政治架构与舆论氛围,也是国防动员能力与战争潜力的重要考察依据。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始终掩盖、粉饰侵华战争罪行,印、越极力鼓动民粹对抗中国,都预示着中国解决领土(海)问题的斗争,远比单纯军事、单一对象的斗争复杂。因此,我们绝不可麻痹轻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