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
东晋(公元317-420年)一百多年,进行过多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离胜利距离最近的一次,当属东晋末年刘裕领导的义熙北伐。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美的就是这次北伐。然而,和历次北伐一样,义熙北伐最终也草草收场,眼睁睁地丢掉了已经到手的胜利果实。
刘裕本来家境寒微,出身行伍,在门阀政治根深蒂固的东晋,是很难进入上层名流之列的。但是,平定桓玄之乱、大破南燕慕容超、剿灭卢循叛军,使他一跃而成为朝廷的顶梁柱。而当他感觉自己独步天下的时候,也渐渐萌生了取而代之的野心。不过,这个时候,他扮演的还只是一个力挽狂澜的能臣干将角色,要想靠近那把至高无上的龙椅,还需要足够的政治资本。于是,他想到了北伐。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西晋灭亡后,权贵重臣们逃到江南,每到风和日丽的日子,都喜欢相邀新亭,赏花饮宴。周侯感叹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大家听了都相视流泪。丞相王导则深沉而又豪迈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可以说,北伐是最能牵动东晋志士仁人复国之梦的事了。谁能奋力收回江山,谁就会赢得万民拥戴。而对刘裕来说,北伐更多了一层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北伐的胜利将会从根本上掩盖其出身之寒微,为他赢来梦寐以求的被门阀士族所接纳的政治资本。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八月,刘裕率军北伐。先遣部队兵发许、洛,沿途后秦军队望风降服。十月,大军收复洛阳。次年二月,攻至潼关。八月,攻进长安,生擒后秦主姚泓。九月,刘裕到达长安,执送姚泓斩于健康。北伐势如破竹,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然而,这时候刘裕却放弃了原本要经略赵、魏的大计,让年仅12岁的儿子义真坐镇关中,自己却离开北伐第一线,匆匆赶回了建康。
原因说起来不免荒唐,因为刘穆之死了。刘穆之何许人也?他的死何以能让刘裕不惜止步于北伐即将取得空前胜利的时候?原来,刘穆之是刘裕最为倚重的心腹大臣,不仅精明强干,而且忠心耿耿。史书称其“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刘裕之所以敢在外征战,不怕后院起火,就是靠他留守建康。刘穆之一死,刘裕不能不对朝中局面感到忧心忡忡。然而,刘裕一走,匈奴的赫连勃勃立刻挥兵南下,而义真小朋友领导下的北伐大军却自乱阵脚,名将沈田子、王镇恶等人先后在相互攻忓中死于非命,直闹得“人情离骇,无相统一。”关中郡县悉降于夏,长安成了一座孤城。刘裕闻讯后,派朱龄石领兵替换义真。义真南归前竟然纵兵大掠财货子女,长安百姓群情激愤,将留守的朱龄石也给赶走了。赫连勃勃兵不血刃,占领了长安。
北伐失败了,败在了刘裕将皇帝梦凌驾于统一河山的大业之上,败在了争权夺利的政治角逐之中。不过,刘裕却胜利了,因为北伐,他捞够了足以让他君临天下的政治资本,两年后,刘裕代晋建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