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战争以后,在印度很少再听到强迫中国人“撤除侵略”的说法--尽管在一九七O年国大党内的反对派还想逼使印度政府做出这样的承诺。前进政策寿终正寝了。印度陆军在拉达克集结兵力并修筑了通往前沿阵地的公路,但这些活动都是在中国主张线之外进行的,而且是防御性的。军人们懂得,在西段中国方面在战术上占有压倒的优势,印军永远不可能向他们发动并持续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只有在别处把中国人打败之后,才有可能把他们赶出阿克赛钦高原。但由于中国陆军在数量上占有全面的优势,他们在西藏高原又具备行动上的有利条件,因此只要中国中央政权不倒,印度就决无希望在北部边境任何地点发动成功的进攻。
中印边境处于休战状态,两国的外交关系不死不活。虽然尼赫鲁受到不少的压力,印度并没有同北京断绝外交关系。然而为了向国内舆论让步,他封闭了中国驻孟买的领事馆,结果使印度也失去了驻拉萨的领事馆--这个损失一定会使英国的寇松勋爵在九泉之下辗转反侧。要过多少年后,印度才可能有人敢于提出同中国修补关系的倡议。一九六九年时的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曾为此进行试探,但马上就遭到议会的批评。看来中国方面也没有兴趣改善同印度的关系。印度仍坚持对阿克赛钦的要求,同样地,中国的地图也继续置麦克马洪线于不顾,而依然把东段同印度的边界标成是沿着布拉马普特拉河谷的边沿。如果印度准备接受的话,也许北京长期以来关于以现状为基础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仍然有效。但是如果就这样回复到开头的老样子,就等于印度默认自己犯了错误,抛弃它把自己看成是一九六二年中国无端侵略的无辜受害者的牢固信念,这将决不是容易的。
(摘自:《印度对华战争》 作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