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台全数字仿真计算机——“银河—仿真I”型机和“银河”仿真主控机在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这是我国在计算机领域取得的又一开创性重大科研成果。
金秋时节,记者采访了当年我国首台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系统总设计师——著名计算机专家金士尧教授。
金教授回忆道: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科技还比较落后,要研制先进的全数字仿真计算机,其困难是可想而知。当时有两种选择,一是搞模拟数字混合仿真计算机,技术难度虽小,但仿真精度差,可靠性不高;二是研制精度高、可靠性强的全数字仿真机,但这种机器也有个技术难题不好解决:即建模和编程难度大、调试时间长、发现问题慢等问题。科技人员统一意见后,决心上马研制先进的全数字仿真机,赶上发达国家水平。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第一台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终于研制成功,标志我国进入这一领域的先进行列。该成果先后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银河—仿真Ⅰ”型机研制成功后,仅几年时间,国内就先后建立了10多个数字仿真中心,涉及航空航天、武器研制等众多领域,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长二捆”运载火箭在研制过程中,使用“银河”仿真计算机进行了300多次数字仿真和7次半实物仿真,确保了火箭首次发射成功。据不完全统计,有关科研院所运用“银河”仿真机在科研领域的广泛应用进行各种仿真试验,有效缩短了研制周期、提高了研制质量、节约了研制经费,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