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河-Ⅰ”巨型计算机
在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宽敞、明亮的“银河”机房里,矗立着一台由7个机柜组成的圆柱形机器。这就是该校于1983年12月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她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日等少数国家之后,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
金秋时节,记者采访了参与和领导“银河-I”首台巨型计算机研制的国防科大原计算机研究所副所长——已是82岁高龄的胡守仁教授。
“运算速度一次不能少;研制时间一天不能多”
谈起我国首台巨型计算机的研制,胡教授一下子就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原“哈军工”的基础上组建国防科技大学;也是这一年,我们开始了首台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为什么要研制自己的巨型计算机?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掷地有声:“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机!”
胡教授说,改革开放前,由于没有高性能的计算机,我国勘探的石油矿藏数据和资料不得不用飞机送到国外去处理,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受制于人。当我国提出向某发达国家进口一台性能不算很高的计算机时,对方却提出:必须为这台机器建一个六面不透光的“安全区”,能进入“安全区”的只能是巴黎统筹组织的工作人员。外国人明摆着是在卡我们的脖子啊!
1978年3月,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此后,中央在重要会议上,正式下决心研制巨型计算机,以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大型科学计算问题。主持会议的邓小平同志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国防科委,并点名要国防科大承担研制任务。时任国防科委主任的张爱萍上将向邓小平立下了军令状:一定尽快研制出中国的巨型计算机。
时任国防科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的慈云桂教授听到这消息,连声说:好,好,就等着这一天呀!国防科委副主任张震寰对国防科大提出的要求是:运算速度一次不能少;研制时间一天不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