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展览馆上空飞行展示的直5直升机
人类能够在空中飞行要算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了。我们的祖先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很早就有了飞翔蓝天遨游太空的愿望和理想,并留下了诸如奔月和列子御风而飞等众多动人的传说。而关于飞行器制造的探索,我们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比如木鸢,风筝等。而晋代出现的竹蜻蜒,更是螺旋桨和直升机的雏形。然而,中华民族延续两千多年的关于飞行器的探索研究,到了近代却没有被很好继承。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束缚下的旧中国,近乎空白的近代科学研究,导致民族工业发展十分缓慢,泱泱大国本应大力发展的航空工业更是步履维艰。尽管1910年清政府就在北京投资建厂制造飞机,这与欧美国家航空业几乎是同时起步,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直到1949年,我国也没有建成独立的航空工业体系,作为航空业主要分支的直升机工业更是近乎空白。此时,世界直升机工业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伊戈尔.西科斯基首架实用直升机VS-300试飞成功起步,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
工业整合,确立基础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航空工业史上的新篇章。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航空工业,作为国家工业体系的战略组成部分,也开始伴随共和国前进的步伐蓬勃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航空工业的整体进步,无不呼唤着直升机工业的出现。1956年10月16日,航空工业领导机关决定仿制生产苏制米-4直升机,共和国的直升机工业从此诞生,直升机工业的创建也标志着新中国拥有了完整的航空工业。从1956年到2006年,50年来我国直升机工业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开展机型的独立研制,到现在勇敢参与国际合作,与国外大企业展开平等竞争,共担风险,利润均摊,在这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之路上,尽管其间经历了太多的艰难曲折,经历了太多的坎坎坷坷,但直升机工业战线的广大职工和科技人员从来都没有退缩,困难和挫折促使他们进发出更大的激情,鼓舞他们锲而不舍地探索出一条以我为主、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道路,迎来了直升机工业健康发展的崭新时期。
建设强大的航空工业一旦成为国家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一切困难和不和因素都能被击倒和克服。中国的直升机工业从起步那一天走到现在,无不时时验证这一历史经验的正确性。1951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颁发了《关子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成立了以聂荣臻为主任,李富春为副主任的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并在重工业部设立了以段子俊为局长的航空工业管理局。此后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航空管理局对接收的18个工厂进行整合调整,先后组建了伟建机器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前身)、东安发动机制造厂等6个主机和系统配套工厂,国家拨经费,调人员,并从苏联购买了一大批设备,中国航空工业有了初步的家底,标志着航空工业的诞生。当航空工业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航空工业基础初步确立,直升机工业的建立也水到渠成。
仿制直5,意义重大
1956年,苏联援建米-4直升机生产线启动,我国直升机工业在仿制苏联米-4直升机基础上正式起步。1958年11月,第一架静力试验机试制成功并于12月通过静力试验,同时,供试飞的第二架机也完成总装,12月18日按照米-4仿制的第一架直升机首飞成功,我国将其命名为直5型直升机。直升机工业建立之初,来自全国各地的直升机工作者为此付出了极大热情和干劲,这是我国直升机工业能够在短短数年能从一张白纸到具备整机生产能力的重要原因。直5型机首飞成功,对中国直升机工业的崛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中国直升机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1960年底,直5型直升机的新零批4架机制造出来,于1963年9月21日通过了航委会的鉴定验收。作为我国直升机工业的开山之作,直5型直升机的发展与当时的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发展相适应,这使直五型机在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军用型和民用型完整的体系,民用型中有客机型、林业型、救护型和航测型等,军用型包括军用运输型和军用战场突击型。就当时直5直升机的整体性能来看,该机与当时其他国家的直升机处于同一技术水平,这也说明中国直升机工业的起点并不低。直5采用1台活塞7气冷星形14缸发动机,功率1770马力。主旋翼直径21米,机长为16.8米,机高为4.4米。起落架为固定四点式,前起落架横向轮距1.53米,主起落架轮3.82米、前主轮距3.79米。机舱体积达16米3,一个侧舱门,一个蚌式后舱门。一次可运载11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8个伤员担架和1名医务人员。发动机舱位于机头,通过传动轴驱动机舱顶部的主旋翼和尾部的尾桨。驾驶舱位于机头前上部,两人机组,两人均可独立完成飞行操纵。机舱载荷1.2吨,吊运载荷1.35吨。直5的机舱内可装卸北京212A吉昔,该吉普常用于作为78式82毫米无坐力炮的载车,为空降兵提供火力支援。后来还可以装备更大威力的75式105毫米无坐力炮,其火力足以摧毁主战坦克、装甲车辆和坚固野战工事等,该炮1964年研制,1975年设计定型。火炮由炮身和炮架两部分组成,仍由北京212A轻型越野车携带。初速(破甲弹)503米/秒,最大射程(杀伤爆破榴弹)7400米,有效射程(破甲弹)1100米;直射距离(破甲弹)580米,射速5-6发/分。直5尾桨为3片推进式玻璃钢桨叶。
到1979年停产,我国共生产了直5各型机558架,基本满足了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在保卫祖国边疆的多次反击战中,直五型机出色地完成了人员运输、后勤补给和边境巡逻等支援任务;空军某部还组建了直五型机首长机队,周恩来总理曾7次乘坐直5型机视察工作,在邢台地震、唐山地震等灾难来临时,都能看到直5的身影。除满足国内需要外,我国还提供了87架直5型机援助朝鲜、阿尔巴尼亚、几内亚、刚果、也门、马里和越南等国家。
作为我国自己生产的第一种直升机,直5的意义不仅在于使我们拥有了大量可用的,与其他国家处于同等技术水平的直升机,更重要的是在该机的制造过程中,为直升机战线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像种子一样,成为我国直升机工业得以长期发展的基础。同时,使我们初步掌握了直升机全套生产技术,建立了一批相关配套企业。直5不单单是一个机型,它带动了整个相关产业的起步和发展。在生产直5型机期间,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现与哈尔滨东安公司合并为哈航集团)等单位刻苦攻关,还成功试制了第二代旋翼桨叶-金属桨叶,替代了木质桨叶,提高了旋翼系统的可靠性和寿命,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为适应直升机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加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派遣优秀学子赴苏联著名大学直升机专业深造,一方面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于1957年在西安航空学院(后改为西北工业大学)设立了我国第一个直升机专业。这一阶段,是我国直升机工业的起步阶段。我国直升机工业通过仿制生产先进的米-4直升机及其发动机,不仅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站到了较高的技术起点上,迈出了非常稳健的第一步,既锻炼了队伍,又推动了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这一切都为自主发展直升机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