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直升机工业发展回望:凝结几代人心血[图](2)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8-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并成功试飞的轻型直升机-延安二号

直7型直升机模型,该机因资金不足被迫下马

自研道路上的积极探索

直5型机的仿制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直升机战线上广大职工和科技人员的创业热情,他们决定乘胜前进,为加速发展我国直升机工业,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而奋力拼搏。然而,接踵而至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都带来了巨大消极影响,正确的国家经济政策无法得到贯彻执行,各个领域的许多生产科研项目半途而废。在这个大环境下,刚刚起步的中国直升机工业也受到了消极影响。之前已经取得的各项成果无法继续开展进一步研究,匆忙上马的六个型号,有五个无疾而终。但是,中国直升机人艰难探索,曲折前进,不仅锻炼了队伍,也为中国直升机工业承担新的研制任务积累了经验。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国内对直升机的需求逐步多样化,单一机种的改进、改型已无法满足国民经济不同领域的需要,直升机的系列化开始提上发展日程。我国地域辽阔,边防线曲折漫长,而轻型直升机具有机动灵活、维护简便、成本较低等诸多优点,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62年的中印冲突中缴获了一架印度装备的美国贝尔47G3直升机,后来军方将该机交给当时的哈尔滨飞机制造厂,让其进行仿制。因此在1965年7月,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哈飞)决定研制701型直升机(代号701型机),以满足国内对轻型直升机的需求。1966年底,哈飞开始组织试制701型机,1968年11月完成试飞样机总装和地面试车并准备首飞。在准备首飞期间,有关部门指出"双人小机型落后,用途不广,不易装备部队"。无奈之下,1970年10月701型机转厂,1979年,该机在仅完成首飞相关科目后,相关部门下文停止研制。

701型直升机采用单旋翼带尾桨式布局,安装1台国产691型活塞发动机,起飞功率为275马力,2个内连的燃油箱安装在机身结构上部重心处,依靠重力自流供油。机身分为中段、尾段和座舱三部分。中段为钢管焊接结构,用于支撑发动机和座舱,尾段是桁架钢管焊接结构,横截面呈三角形,用于支撑尾传动轴、水平安定面、垂直安定面和尾部减速器。旋翼系统采用2片式全金属铰接结构桨叶的半刚性万向接头式旋翼,下面装有与桨叶成直角的稳定杆,桨叶不可折叠。701型直升机座舱为封闭式,采用有机玻璃制成的座舱盖,舱内可以乘坐3人,座舱两侧各有1个舱门,门上带有滑动窗。采用有小地面滑动轮的管状滑橇式起落架,上面有系留牵引环。

其实在组织701型机研制之前,1965年春,国防科工委就给西北工业大学下达了研制延安二号轻型直升机(代号Y-2型机)的任务。西北工业大学于1967年试制出01和02架机,1969年研制出改进后的03架机。1970年随着直升机专业调整,Y-2型机的研制工作转到了南京航空学院,1975年9月Y-2型机完成全部试飞科目,后因经费来源等问题,于1978年停止研制。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直升机开始由装备活塞式发动机向装备涡轮轴式发动机发展,这主要以美国和苏联的技术为代表。针对这一发展趋势,为了与世界直升机技术保持同步,我国直升机工业迅速做出反应,决定将Z5型机的活塞式发动机改装成涡轮轴发动机,以提高直5型机的性能(后改名为直六运输型直升机,代号Z6型机)。1966年,直六型机被列入国家发展计划,并于1969年12月在哈尔滨首飞成功。但直六型机存在着"三高一振"的关键技术问题(振动大,滑油系统、驾驶舱、动力舱温度高),为此,虽取得重大发展,但并未投产交付用户使用。直6型直升机是我国为发展第二代直升机技术进行的积极探索,也是在直升机方面迈出的自主研制的重要一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