佉卢文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死文字”,全世界没有几个人能把它能读懂。于阗马钱给我们讲述了丝绸南路上,那个淹没在历史风尘中的于阗国曾经辉煌的文化与往昔。目前全世界仅有于阗马钱353枚,我国仅藏13枚,足见它的稀少与珍贵。
中原文化和来自西方的文化就这样巧妙地凝结在一枚枚小小的于阗马钱上。
属于西域的五铢钱
五铢钱外圆内方,是天圆地方的表达,象征着天地乾坤。五铢钱凝结的是中原汉文化君权神授的核心价值观。
一铢是多少呢?一铢是144粒粟的重量。为什么确定为五铢呢?本质上是秉承了夏商以来的五行思想。在新疆的考古发现中五铢钱几乎遍布天山南北。西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方便了西域各族与中原的联系。西汉大将李广利曾上书汉武帝:“道远多乏食,士卒不患战,患饥”。
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部疆域的管理。紧接着便开始中原王朝在西域最早的屯田制度。
可以说,五铢钱在古代西域流通和张骞打通东西商贸交流不无关系。因为走过以物易物的初级阶段后,商贸活动的本身就是货币流通。而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和屯田使得中原王朝的五铢钱便开始在大漠绿洲中生根发芽。并且直接导致了在西域都护府曾经的设立地出现了新疆最早仿制中原王朝的钱币--龟兹五铢钱。
西汉大臣赵充国认为,屯垦不仅可以有屯谷收入,其余缮乡亭,浚沟渠,治道桥,俨然成为中原村镇之气象,民族融合与团结从共同的生活中逐渐形成。
库车,古称龟兹。《北史》载:“龟兹赋税,准地征租,无田者则税银。”至唐朝,玄奘取经过路龟兹时,“货用金银钱,小铜钱”。龟兹有丰富的铜矿,并能冶炼,这给龟兹铸币创造了条件。
龟兹五铢钱圆形方孔,秉承了汉文化的传统。用汉文和龟兹文两种文字做成,故又称汉龟二体钱。1986年,在库车一个高台下的陶水管里出土的一万多枚龟兹五铢钱。龟兹五铢钱的出现,可以被看做中原汉文传统文化与西域本土文化的深度交流与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多次发生战争,中原货币铸币传入新疆减少,不能满足新疆市场流通的需要,龟兹国除了仿照内地传统外圆方孔钱的形制铸造过五铢、龟兹五铢外,还铸造了龟兹小铜钱。
喀喇汗与桃花石
在新疆众多的古代钱币中,重要的考古收获之一就是喀什的喀喇汗王朝钱币。它是丝路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丝路货币的区域性、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喀喇汗钱圆形无孔,两面打压有阿拉伯文科菲体文字,钱币上没有人和动物的图像。这些钱出土数量很大,范围包括塔里木南缘的不少地方。最大的特点便是,有些钱币背面的文字是:“苏莱曼卡得尔桃花石可汗”。
苏莱曼卡显然就是这个王朝的可汗,那么桃花石到底又是什么意思呢?
“桃花石”这一汉译词汇,最早见于《长春真人西游记》。公元1221年,长春真人邱处机应成吉思汗之召,去中亚的索格底亚那,途经阿里麻里(今新疆伊犁霍城县境内)邱处机的随行弟子李志常,后来记述当地见闻道:“农者亦决渠灌田,土人惟以瓶取水,戴而归。及见中原汲具,喜曰:'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谓汉人也。”
由喀喇汗王朝的天才学者穆罕默德·喀什噶里于1074年编撰成书的《突厥语大词典》中,对“桃花石”词条的解释是:“桃花石,乃是摩秦的名称。秦分三部分,上秦在东是桃花石,中秦是契丹,下秦是八儿罕(即喀什噶尔)”。“秦”代指中国。
回鹘人,回鹘即回纥,可以看作是“维吾尔”的古称。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回纥可汗请唐朝改称回纥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义。
公元840年,回鹘汗国由于驻地爆发饥疫,又加上黠蔓斯(今柯尔克孜)部族的军事进攻,被迫分三支向西迁徙。其中人数最多的一支约15万人,由回鹘汗图贵族庞特勤率领,穿过伊犁河谷进据巴尔喀什湖以南,约于公元9世纪后半期建立了以喀什为中心的喀喇汗王朝。
这些流传下来的喀喇汗王朝“桃花石”钱币在印证着,在遥远的西域大地上,通过中原中央王朝很多个世纪的经营,在边疆的少数民族中,中华民族统一的概念也早已形成。
“桃花石”钱币既是东西文明又一次融合,同时也见证了,新疆从来都是中华民族永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