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完铁路以后,美国人担心中国劳工抢了他们饭碗,美国开始排华。1882年通过了 停止华工入美20年的排华法案,将华人赶出美国。 在此,很应该提到香山籍晚清外交官郑藻如。当时,郑藻如以三品官衔大臣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郑向美国总统提出抗议,要求否决排华法案。后虽改为10年,但他继续交涉,结果使美国政府同意:经过中国领事馆签发证明的华工,仍可回美。已故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她的《美国华裔史录》一书中,就写到150年前在美国的那群无声的同胞的辛勤与血泪。香港大导演吴宇森也想拍一部《华工血泪史》,描写中国人在美国修铁路的故事。
19世纪末,加拿大要修筑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主要依靠人力,罗渣士峡谷,两面都是高耸的雪山,工程风险极高,是制约东西铁路的咽喉工程。当铁路修到这里,工程停滞不前,严寒的天气,沉重的体力劳动,危险的工作条件,令劳工十分缺乏。加拿大铁路公司决定大量聘请华工。工人主要是来自广东台山一带。中国工人辛勤刻苦,付出不但是汗水,还有生命。那些爆破的工作,极其危险,当地的工人都不愿意做,公司为了吸引华工干,特别规定,谁愿意引爆一次,可以申请家人来加。因而也造成华工大量死亡。但华人对修铁路的贡献,并没有得到主流社会的承认。罗渣士纪念碑,也只是记载了探险家罗渣士,如何找到铁路通过山隘的决口,使铁路能顺利修通,一点也没有提到中国工人对铁路修成的贡献。铁路修完后,加国政府还将40名患麻疯病的华工遗弃在一个叫“达斯岛”的荒岛上,任他们自生自灭。
华工在南美
华工在北美的事,早有所闻,想不到在清代,华工也大量到了南美,尤其是秘鲁与古巴。
19世纪时,古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而秘鲁刚于1821年脱离西班牙而独立。中国人为何要到万里之遥、环境远不及北美的秘鲁与古巴去做工?对于欧美殖民主义者来说,19世纪时,南美洲、大洋洲以及太平诸岛屿,都尚待开发,需要大量劳工,勤恳驯服又能干的中国农民,对那里的环境和气候都容易适应,正是他们需要的劳力。于是,一批批华工便被招到了南美,在秘鲁,在古巴的土地种植咖啡、可可、甘蔗、橡胶等。当然,这当中,有不少华工就是在澳门等地被“卖猪仔”而到了南美的,相信也不乏香山县的先民。如果华工能够得到较合理的待遇,远赴南美垦殖也不失为一条谋生之路。但是,在秘鲁,在古巴,华工受到残酷迫害与压榨,成为变相的奴隶,许多人死于非命!
秘鲁刚脱离西班牙独立不久,何以如此虐待我华工?这事我未得深究。至于在秘鲁、古巴的华工的悲惨遭遇是由谁揭露的?《香山明清档案辑录》一书恰好有记载。光绪四年(1877年)正月十二日,总理衙门奏请奖励在香港新闻纸撰文之英国人德尼客二等功牌。原来,英国人德尼客最先在香港报纸“将华工受害之烈屡次设词撰文”,使外界得知其事。光绪的朱批是“知道了。钦此”。至于清廷最后有没有给德尼客奖励二等功牌,便不得而知。
除了德尼客,秘鲁华工也向美国求助。60年代,清朝的总理衙门先后接到由美国公使转来的秘鲁华工求援禀文,曾有要施以援手的表示,对此,清廷已不能不重视,觉得非整顿招工市场不可。在《香山明清档案辑录》一书中,就可以看到这一史实:同治年间,清廷议就招工出洋章程二十二款,并不准在澳门招工。对此,美国公使、俄国公使、葡国公使等都表示理解,惟独日本驻华大臣,认为不要“相信新闻纸之讹言”,对清政府的做法,“不胜惋惜之至”。
1873年10月,秘鲁代表葛尔西耶来华商定两国通商条约事宜,李鸿章与葛尔西耶谈判,提出秘鲁虐待华工事,并斥责秘鲁为“无教化、无礼仪”之国,不改变现状,不与秘鲁立约。葛尔西耶开始还狡辩,最后也只得让步,双方于1874年5月在天津签订了《中秘查办华工专条》与《中秘友好通商条约》。这两个条约双方各有让步:秘鲁要求的与西方列强“一体均沾”被写入条款,但在中方坚持下,秘鲁原来不同意的一系列保护华工的措施也写入条款。
事情还未了结。1875年7月,秘鲁派遣特使爱勒谟来华换约。由于李鸿章事前就派已在美国的陈兰彬、容闳到古巴、秘鲁秘密调查,得知中、秘条约签订后华工依然受残酷迫害,非常气愤。他在给总理衙门的信中怒不可竭地写道:“自陈、容二员节次分往详查,始悉该国虐待华工甚于犬马,受虐者自尽者不知凡几。凡有血气之伦,莫不切齿。”所以他提出如果含混与之换约,“则是从前既往之华工不能使生,而随后之复往之华工又将就死,而十数万日在水火,喁喁待援之人更无来苏之望矣。”因此,他提出保护华工的换约附加条件,然后再与以前签订的条约一并互换。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争辩,终于迫使爱勒谟以过照会的形式保证秘鲁切实保护华工。
到了1884年,在秘鲁的华工已多达20万,工作和生活条件仍然十分恶劣。又是郑藻如,与秘鲁官方交涉改善,并在利马创办通惠局,在夏威夷创建中华会馆,以解决华工的各种困难。
后记
早期华工的遭遇是很悲惨的,本文未能详叙。早期华侨的生活也是很艰难的,未及立足而客死他乡者无数。至于一些发家致富者,他们更要付出加倍的艰辛和努力,甚至沉重的代价,香山名人杨著昆、孙眉,在夏威夷也是靠耕种起家,筚路褴褛十余载,始得“杨百万”“茂宜王”之称;即使陈芳、马应彪、何宽等商界巨子,也在国外经历过艰难创业的阶段。
华侨最值得赞叹之处,就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因为他们深知,只有祖国富强了,他们才能安稳地、光彩地立足于异邦。其实,生活在国内的中国人,也应该懂得这个道理,祖国强大,社会和谐,人民富裕,文明知礼,才能得到外国的敬重。当我们走出国门时,才能挺起胸膛自豪地宣称:“我来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