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水的时候,指导员唐平就带着战士趟冰寻找最近的水源。
到了冬天,渠道枯竭。官兵就只能赶着军马到百米深的沟底去驮水。每次牵2匹马,每匹负重200公斤,一天拉3次水,才能勉强保障官兵用水。每次,提着水桶的马倌向李上还没靠近马群,聪明的马儿就撒欢儿四散而逃。就是强行给它们备上鞍,架起水桶,前拉后赶也不走。
因负载过重,沿山路向上挺进时,马蹄不住打滑。虽仅一里之遥,马儿常被累得不停嘶鸣,浑身打颤。有的马,就驮了一次水,背上被磨得流血不止。
冬天用水紧张时,官兵很少洗澡。早上洗脸,也是老兵先让着新兵,轮到自己时没水,就胡乱在地上抓把雪,在脸上蹭一把。就是天气再冷,大家也只能披着棉衣一遛小跑到旱厕方便。
10余年前,上级在哨所沟底的别德图河上建起一座水电站,哨所终于结束了无电的历史。同时,在电站与连队间埋了一根300米长的水管。通过电泵,河里的水可直接输向连队。
从此,哨所一举结束了冬天下河驮水的历史。
四级军士长刘贤贵,就这样一直坚守水电站12年。每天,吃住在水电站,他的任务就是为连队供水,这位无私奉献的老兵,因此被新疆军区表彰为“昆仑卫士”。
虽然,电泵方便了连队用水。但是,冬日的严寒常将水管与河道的交口处,冻得结结实实。几乎,每隔两天,哨所全体官兵们就要带着十字镐来破冰,常常一砸,就是一上午。
前年除夕,正值极寒天候。一大早,哨所正准备年夜饭。未料到,一段30米长的水管结成了冰疙瘩。那天,全连官兵天不亮就开始,扛起十字镐,架起炭火,抬来电焊机,又挖又烧又烤,一直忙乎到天黑,终于将水管给疏通了。
这些年,红海沟哨所老兵离队前,都提出同样祝福:期盼哨所能尽早吃上卫生健康的水。
为了彻底解决官兵吃水难题,两年前,上级请来了西北水神——宁夏给水团来打水。可,连打几眼,都空不见水。后来,他们又投资80余万元,请地方工程队连续2个月不辍,终于打了一口50米深的井。
如今,这口井通过电泵,直接可将水送进蓄水池。它不但满足官兵一年四季用水需求,而且改变了官兵生活方式。尤其,官兵如今可在室内如厕。
虽然,水没有异味,但水质很硬。饮用后,官兵的肚子还是常常咕噜作响,并且腹涨。特别是生水,从没人敢喝。经检测,如今的水质与哨所周围蕴藏的大量金属、煤矿资源相关。
前两天,官兵听到团里要为哨所配发净水设备,都很高兴。
“凭心而论,这些年上级一直在努力解决我们的吃水问题。哨所用水条件越来越好,官兵也很满意,但是解决问题还要一个过程。”哨所指导员唐平说。(朱德华 张文铣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