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在12属相中排第七位,自由奔放、富独立性,是勇往直前的冲刺者,深受人们喜爱。马又是历代画家们写生、创作所离不开的题材,如唐代的韩,宋代的李公麟、元代的赵子昂、清代的郎世宁以及近代的艺术大师徐悲鸿,都以画马为长,创作出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骏马神骥。因笔者属马,故对马情有独钟,值新世纪第一个马年之际,把自己珍藏的两枚马钱拿出来献给所有属马的朋友和钱币收藏爱好者欣赏。
一、宋代马钱:正面钱纹为赵骑特勒见图一,此钱面径27.5毫米,背径27.9毫米,面穿6毫米,背穿5毫米,钱厚2毫米,重6.7克。
二、清代马钱:正面钱纹也是赵骑特勒见图二,此钱面背径27.3毫米面背穿4.5毫米,钱厚1.8毫米,重4.3克。
马钱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以后各代均有铸造。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立“打马格”游戏类似现在的象棋后马钱便盛行开了。很多马钱上都铸有名称,如“汗血马”,出自《史记·大宛传》,记载当时这种类似天马的神骏,“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就出自于此典。“马骓”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坐骑。还有“特勒骠”、“飒露紫”、“白蹄乌”等是唐太宗征战时的名马——“昭陵六骏”。“龙驹”、“绿耳”、“骅骝”、“飞黄”都是历史上的名马。
马钱又称“打马格”钱,在钱币收藏界归为“花钱”类。然而花钱历代民间均有铸造,由于铸造的年代不同,铸造的工艺和特征也不问,所以它们的收藏价值也不同。
关于宋代马钱与清代马钱的辨认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宋代马钱的辨认方法:从铸造工艺来看,制作精美、铜质精细、外廓圆润、地章平整、内廓方正、棱角规范、穿口光洁整齐、钱体厚重、文字高挺、图案深峻。从数据上看它的背径比面径多出0.4毫米,说明它的面径小背径大,外廓也也能明显的看出倾斜坡度。从内廓看它的面径又比背径大出1毫米,而直观内廓,倾斜坡度非常明显。以上两点完全符合母钱的标准,说明它也是一枚名符其实的母钱。只不过宋代铸钱工艺高超,一般的马钱都是用雕母直接翻铸出来的,而用不着这些“母钱”去翻铸子钱了。此钱虽然是“母钱”但在宋代当时不作母钱之用,所以宋代的马钱精美绝伦,加之存世量稀少,是历代钱币收藏家趋之若鹜的珍品,现在的收藏价值在千元以上也是有价无货。
二、清代马钱和宋代马钱相比就粗劣的多了。从实物上看,它虽说是按照宋代的钱纹和图案铸造的,但铸造工艺却大不一样,铜质不精、外廓不圆、字迹扁平、笔划偏粗。清代马钱的图案也有所改动,在穿孔下方又加了一个马蹬子,这也是它区别于宋代赵骑特勒马钱的一个明显特征。清代铸的赵骑特勒马钱现在的收藏价值仅在数十元左右。
从以上两枚马钱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马钱,有着不同的铸造工艺和时代特征,所以它们的历史价值也不同。虽说都是马钱但其收藏价值却相差了十几倍。笔者在此提醒广大钱币爱好者,在收集马钱时一定要注意分清是哪个朝代的,做到以质论价,以达到保值、增值、收藏增识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