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中的梅花坑分别有两个坑,一是位于羚羊峡以东鼎湖区沙浦典水村后山的典水梅花坑,二是位于端州区七星岩后北岭山的北岭梅花坑,两坑相距约十五公里。但坑石眼比较多,巴掌大的砚面往往有十颗八颗或十数颗石眼,甚至更多一些。眼中一般无睛,亦无坑仔岩石眼那样艳丽多彩的层晕。乍看,像点点梅花,清幽淡雅。
目前因石材枯竭而停采的是北岭梅花坑。该坑开采比典水梅花坑要晚一些。典水梅花坑最早见载于朱彝尊、高兆、王士桢等清初顺康时人的砚著中,当时沙浦典水村属肇庆府辖下的三水县,故亦称三水梅花坑。北岭梅花坑则最早见载于清嘉庆李兆洛《端溪砚坑记》:“……七星岩……之后曰希冈,冈下的九龙坑,亦曰梅花坑……眼极多,然小而黄。”之后道光时吴兰修《端溪砚史》的“峡北诸坑图”,于北岭山九龙坑的位置亦标出梅花坑之名。同时期的《肇庆府志》在述及端砚坑的“诸岩附载”中,于“北岭诸岩”条下亦载有“梅花坑”。据此可以认为北岭梅花坑开采清中期的乾嘉之际,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材尽不取,前后采石约二百年左右。
北岭梅花坑砚石的特征,正如李兆洛所述“眼极多,小而黄”,黄是浓黄,近乎粟黄,且一般眼形滚圆,石质石色与蕉园宋坑相似(附图)。该坑石眼与黄水梅花坑石眼的淡青淡黄、扁圆及大小不一,形成一定的对比。只要见过这两坑石眼实物,即不难鉴别。
以上只是端砚史上较有名的已绝户砚坑。众多见诸古砚著及方志,后来却湮没不传,坑洞无觅的端砚古坑种,其遗砚也必有幸存而流散于世。只要收藏爱好者有心搜求,有心研究,它们都会成为你的匣中之珍,集藏之宝。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