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方清末文人砚,砚作规整简洁,光素无雕饰,原配红木盒。砚为长方形,长15、宽10、厚2.3厘米。砚面呈古瓶状,瓶身作砚堂,瓶口至肩部为墨池,内存墨锈,砚缘平直圆浑,背面平展。砚为湖南明山石,石质细润,颜色深紫透红,砚身缠绕一圈浅绿色石带,俗称“紫袍玉带”,十分悦目。
砚背刻行书铭文:“德醇性温,慎守吾身。以葆幽人之贞,助心画而斋珍。”落款“光绪丙申仲秋,海峰铭。”后钤篆书:“海峰藏珍”长形印。铭文虽短,但文采隽雅,书法镌刻很见功力。
我在得到这方砚时卖主说:“海峰是位画家”。查各类人名辞典,字号称“海峰”者,清末有十几人之多,无法确认他是何人。后来,我见到了砚的原主人,才知此砚是其先祖张应鳌——豫西名医的遗物。
张应鳌,字晓策,号海峰,河南阌乡今灵宝市人,贡生,善书,精医,官河南陈留县训导,因恨官场腐败,故托病辞官回乡耕读。张应鳌博览医书,深明中医《伤寒》、《金匮》之秘蕴。光绪三年1877河南发生大旱,张氏倾其家产,开仓赈灾,救济灾民。后行医专治民间疑难杂症,被当地尊为“神医”。年八十余,仍坐堂应诊,上门求医者,络绎不绝。晚年著有《伤寒辨证》一书。
该砚铭书刻于光绪丙申年1896,此时张氏已是耄耋之年。他将自己一生的感悟浓缩成两句话二十个字,镌刻于砚背,寄情言志。
明山石砚,古代传统名砚,始出于南宋,明清两代被列为贡品。因砚石产于湖南古沅洲明山今芷江侗族自治治县城北20里而得名。古时亦称黎溪砚、沅洲砚。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砚辨》、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古砚论》、文震亨《长物志》以及清代黄本骥《湖南方物志》等均有记载。明山石属粘板岩,结构均匀,石质细腻,清雅莹润,色调绚美。有紫、红、墨、绿等天然色彩和多色层叠的色带纹理。制砚时多以紫色为主,以巧色巧雕工艺见长,以“紫中嵌绿”的石材为佳,素有“紫袍玉带”、“紫袍金带”的美称,历来受文人墨客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