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东南亚挂锣艺术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锣是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民族音乐中的传统乐器之一。有关锣的文献记载始见于唐代杜佑所著《通典》一书,他在书中还记录了传自南方民族“悬而击之”的锣形乐器,由此可见,挂锣作为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中国锣有所不同的是,东南亚出产的锣中心凸出,锣边向反面弯曲。加美兰是印度尼西亚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典打击乐器,其主乐器是各种大小挂锣、排锣和卧式锣等,演奏时,各种类型的锣在有规律的间歇中奏响,从而构成清晰的音乐节奏。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均有传统的编锣演奏,即将20余只大小不等的铜锣按低音到高音悬挂在圆形或特制支架上,以锣槌敲击演奏,锣声发音柔和清亮,余音缥缈,独具韵味。挂锣是这些国家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乐器。挂锣除作为受人喜爱的乐器外,还被当地人民视为珍宝,将挂锣装饰得绚丽多彩,成为馈赠的珍贵礼物。国际友谊博物馆收藏的数件来自东南亚国家的挂锣礼品,造型各异,工艺精美,以象牙、柚木、银等珍贵材质为材料,并以大象、天鹅等祥兽瑞鸟做支架,表达了送礼人诚挚美好的祝福。柚木雕双象银挂锣(图一)是1979年10月缅甸友好代表团赠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的礼品。作品构思新颖独特,两只相对而立、昂首扬鼻的大象将银锣轻轻托起。在缅甸,大象象征吉祥如意,而柚木被视为国宝而且还是缅甸的国树。柚木的木材芳香美观,质量甚佳,结构致密,不易变形,历史上曾被缅甸国王钦定为“皇家木料”。

锣与东南亚一些地方人们的生活也也有着许多不解之缘。在马来西亚的沙捞越,迎接贵宾的礼节是走一段别具一格的铜锣路。他们将许多大小相似的铜锣排成长长的一列,让贵宾赤脚踏过铜锣,悦耳动听的锣声增加了欢快热烈的气氛。许多人家都珍藏着铜锣,有的甚至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每逢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锣自是不可缺少的。男子娶亲向女方赠送的聘礼中必有铜锣,到结婚之日,亲朋好友还自带铜锣前来贺喜。更为奇特的是,在马来西亚的坦布南及印度尼西亚的松巴岛等地,亲人去世后,亲属要鸣锣将噩耗传出去让乡亲们知道,送死者亡灵归天,并在死者的墓里放上一面锣。

锣作为普通的打击乐器被东南亚人民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反映了各国悠久的文化,更使我们领略到他们精湛的工艺制作水平与独特的民俗风情。

图一、柚木雕双象银挂锣 长63宽14高34厘米

1979年10月缅甸友好代表团赠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

图二、牛角架银挂锣 高25锣径9厘米

马来西亚总理赠国家主席李先念。

图三、银錾花天鹅挂锣 高13厘米

印度尼西亚妇女代表团莱梅纳夫人赠国家主席刘少奇。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