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第一砚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文震亨著《长物志》“研中”提到当时已出名的各种砚石,唯独没有提灵岩石砚。可见文震亨(1585-1645)生前,灵岩石砚尚未成为名砚。到赵汝珍1942年编写《古玩指南》时,灵岩砚石已竭,其间只辉煌了不到300年。所以,传世的灵岩石砚不多,极为罕见。

灵岩,即灵岩山万灵岩寺。《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灵岩山”条云:“在江苏吴县西,又名砚石山。吴王置馆娃宫于此。今灵岩寺即其地也。山下有石室,相传吴王囚范蠡之地。登其巅,俯瞰县区洞庭,一目千里。”吴县,即今苏州市南面的吴县市。灵岩山,即今吴县木渎镇西北多宝佛塔所在地。

灵岩山又曾叫寒山,《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寒山”条云:“在江苏吴县西,本支硎山之支峰。明处士赵宦(颐)光隐此。筑小宛堂,后为僧舍。庭前老梅,相传宦光手植。”硎,即磨石、研石。故支硎山亦即砚石山。,《广韵·陌韵》:“,陂名,又村名。在吴王旧城侧也。”清·王昶《曲游春·灵岩》:“雨后春山润,向村西去,烟树零乱。”

株洲伏羲仙庄博物馆,藏赵宦光制灵岩石砚一方,可证上述记载不谬。此砚亦可称灵岩第一砚。该砚通长33.5厘米,砚长29厘米,砚宽28厘米,厚4.6厘米,池长24厘米,池宽23.3厘米,池深0.3-2厘米,重7015克。背面铭文:“寒山赵宦光为悟石老禅作·凡(昊)”。砚石外表淡青,内部鳝鱼黄,微紫。显然系用圆石直接雕琢而成。呵气即润,击之若磬,发墨而不损毫。上端饰石榴枝与一只松鼠,栩栩如生。下端饰五瓣花一朵。工艺精湛,丝毫未损,器相极佳,是难得之精品、孤品。

此砚一方面证明赵宦光确实在寒山(灵岩山)隐居居过,其字为“凡昊”,并参禅出家为僧。另一方面,则证明灵岩砚石的开发者是赵宦光,不是别人。是他发现灵岩山的磨刀石还可作砚石,故自称“悟石老禅”。其开发时间当在明末清初,鼎盛期可能在康熙、雍正、乾隆阶段,使灵岩砚名扬天下,成为清代名砚之一。以后滥采,逐渐枯竭。因此,民国时已绝产。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