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者有枚洪武牧牛钱,状若高浮雕。为一牧童头戴小毡帽,骑于牛背上,双手持竹笛,边走边吹怡然自得之状,入目给人以一种田园乐趣,钱文正面是“洪武通宝”四字,笔道粗重于其他洪武钱而雄浑有力(图二)。平时悬于钥匙链,人或见之皆以为奇,引其聊发思古之幽情。或诘之缘由,往往语穷而无对,随口以“明朝花钱”—言以蔽之。然而自思应以详知底细为好。以免碰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者,有无言以答之窘。遂凡报刊、古籍或与其相关文章,细心淘阅,悉数求之。繁琐考证数月,竟有小获。愿与同好共享。
多年以来,人们都以为洪武牧牛钱是民间私铸之花钱,且众说纷纭,猜测不定,其实都是不正确的。查阅《中国文物报》1998年4月13日第4版吴定安“古钱上的牧牛图”一文所载钱币拓片上可见其牛屁股上明显铸有—个“十”字(图二),再对照明初大中通宝当十钱及洪武通宝当十钱,与其大小均为一致,另外,又见牧牛钱面文“洪武通宝”四字与“洪武通宝”背“北平”当“十”钱的字体如出一人之手。由此可知洪武通宝牧牛钱为官方制钱,皆为市场流通的纪念币,与我们现代社会所发行的纪念币作用相同。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牧牛钱多出于安徽。他本为贫苦农民出身,十二岁时即因家贫去给地主放牛,童年时代放牛帮工的辛苦经历,他是刻骨铭心的,深知民间疾苦。立国称帝之后,为了取得民心,加之连年战乱,人人民需要休养生息,所以,鼓励人民发展生产是必然的。他铸此牧牛钱更是显示出皇帝与民同根与民同甘共苦之意。明朝立国初定,庶民思安,此钱更行忆苦思甜之意,用以激励人民安定团结,发展生产。此举符合明代初年的-环境,从而更加巩固了朱明王朝的政权。史书上曾多处记载明初朱元璋的爱民事迹。同样,对于早年穷苦放牛娃的他,不但不忌讳,反而倒要大肆宣扬的,铸此牧牛钱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想必朱元璋也知道,秦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领袖之—,陈涉称王之后,童年旧友呼其小名,竟惨遭杀害,从而自己也没有好下场的故事吧如《英烈传》240页载……因令工人在大内图画四壁,俱采《诗经·国风·七月》诗,及自己历来战阵艰苦之事,绘图以示后世。并且说“朕家本民桑,屡世以来,皆忠厚长者积善余庆。以及朕躬,乃荷皇天降命方有今日,特命尔为图,凡有流离困苦之状,悉无所遗,庶凡后世子孙,知王业之兴,极其艰难,庶有敬尤。毋白干-,以思守成之道。”另见该书263页有人贡山珍竹簟,朱元璋说“……方物之贡,古亦有之,但收了竹簟,天下必争进奇异之物。朕所闻贡献香米,俱于民捡择园净的盛着黄娟囊中,封护而进,真是以口劳民今后竹簟永不许献朕用米粒也同秋粮一并纳在官仓,不必另贡。”另见有人献女儿来,太祖怒曰:“我取天下,常以女色为心耶﹖可选佳婿配之。你做父亲的不令其练习女工,反事末务”发刑杖六十而去。又见“明史考证”第682页载按洪武二十四年“明实录”载:正部右侍郎秦达上书称宝源局铸钱乏铜,请令郡县收取民间废铜以资鼓铸。太祖以小民迫于诛责,必毁器物以输官,姑命停之。凡此种种皆见朱元璋是体谅劳苦人民大众的封建君主。再有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贤淑非常。每当朱元璋忘乎所以的时候,她就会说:“大王忘了过去的贫贱了吗?”朱元璋为此而时常警惕自己。马皇后还常告诫嫔妃们不要以器皿衣服相互炫耀,以防滋长奢华之风。并劝朱元璋不要轻易-……马皇后五十一岁病死,朱元璋非常悲痛终生不再立皇后。可见朱元璋受马皇后的贤德之风影响较深。所以,他于洪武初年铸行的牧牛钱是情理之中的事。根据各篇文章的拓片可见,洪武牧牛钱现成发现的暂有三种:折三、折四、折十,也许还有其他品种未见。此洪武通宝牧牛钱就品相而言,其外廓宽厚,字体也是结构庄重、严谨,笔画比其他牧牛钱粗重挺拔有力、气度非凡,为一人手笔当非朱元璋莫属。朱元璋是个铁腕人物,胆敢私写其名号铸私钱者,是要犯灭族之罪的。七百多年后的今天,尚能见到多种牧牛钱,可以想见,当时还是有一定铸行量的,是参与流通的纪念币。笔者所藏牧牛钱有其特点,一牛体肥壮,二后腿在穿下,三小穿,四牧童持笛上扬,头戴小毡帽高浮雕。以上浅识欢迎大家指正。另见“安徽钱币”1992年第一期第56页李家魁和潭成富两位的文章,并借用其钱币拓片及吴定安先生的拓片,在此一并表示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