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收藏一件汉代的铜灶。灶由灶身、灶面、灶门、烟囱、火眼、釜、甑、盖、勺、四蹄足组成。灶高18.8厘米,长21厘米,宽14.5厘米。灶身为船首形,灶面设有三个火眼,近船首既灶的前面为一较大的火眼,口径为10厘米。上面置有釜、甑、盖炊具。釜,口径5厘米,腹径11.3厘米,高4.8厘米,小圆口,立颈,溜肩,圜底,肩下有一圈凸棱(用于卡在灶上)。甑,口径11.4厘米,底径5.5厘米,高5.5厘米,碗形,敞口,折沿,圈足,底部有条形透孔20个。盖,口径11.4厘米,底径5.9厘米,高4.8厘米。盆形,敞口,折沿,平底。在灶的尾部有两个小火眼,口径5厘米,上面各置釜一个,口径4厘米,腹径6.1厘米,高3.2厘米。均为小圆口,立颈,溜肩,圜底,肩下有一圈凸棱(用于卡在灶上)。勺,通长9.5厘米,放置小釜内。灶首处有一兽首形烟道管。灶尾设一长方形口,用于填柴烧火。灶下为四蹄足支撑整个灶身。
这件铜灶为随葬用的明器,与同类的陶灶皆是我国汉代时期主要随葬品之一。陶灶在全国各地均有出土,而铜灶却发现的不多。据史书《释名·释宫室》记载:“灶,造也,创造食物也。”这就是说“灶”能给人们提供食物的加工方法,创造制作新的饮食内容。但在“灶”未出现之前,人们曾经历了漫长的在室内敞开燃烧火焰取暖做饭的时期。考古工作者亦曾在史前人们所居住的遗址中发现,在居室内的地面上一固定的位置有多次用火的痕迹,其火焰是敞开式的,没有任何遮蔽。这种取暖做饭用火的方式称之为灶址。由于在秦汉之际对民居进行科学发掘的较少,因此,这时期的灶具也很少发现,不过在汉代的墓葬中除发现有铜灶外,还有陶灶、陶井、陶仓等成组灶具模型的出土。这一出土发现证明人们已结结束了火焰与浓烟在室内无遮无拦肆意释放的历史,已被封闭燃烧及畅通烟道的灶所代替。灶的使用为人们带来极大的方便,也标志着文明程度的提高。汉代人对“灶”极为重视。据《汉书·五行志》中言:“灶者,生养之本。”就是说把“灶”看作是生育抚养的根源,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有了灶与之相配套的炊具,人们的饮食结构则会变得丰富多彩 ,生活的质量得

对于这件铜灶的年代问题,可参照1982年山西朔县出土的西汉晚期兽首灶铜灶,在器型与灶上的釜、甑、盖等设施与我馆所藏铜灶很近似,几乎一致。只是这件铜灶在盖、甑和灶身上都各有铺首衔环装饰,因此在时间上应属一个时期不会有太大的出入,将其视为西汉晚期比较适宜。它的出土地点,据文物专家们认为可能出自于山西或河南地区。
到目前为止,我国有大量的陶灶出土,但铜灶的出土仍然是少数,我馆所存的这件铜灶质地较好,铸造精良,造型奇特,比较少见。在以往出土的铜灶中有的有甑而没有盖,有的只设烟口而没有烟管道,有的即使有釜、盖、甑却没有四足支撑,釜中也没有勺,这件铜灶设备齐全,在同类器物中比较罕见,属上乘之作。它对研究我国冶炼技术以及汉代的生活饮食习惯和丧葬习俗均都提供了可靠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