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正是借助了这种独创的材料,才得以实现了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在世界美术史上树立了中国画的特殊风格。
墨的内涵丰富,墨的历史源远流长,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都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而那时还只是天

这枚地球墨的构思精巧,制作精美,也是我国制墨史上罕见的精品。它通体饰金填彩,呈厚厚的扁圆形,稳重结实而又不失圆形球状。直径为12.2厘米,厚1.5厘米,重365克。墨的两面与地球仪十分相似,绘有清晰的经线和纬线,两面分别代表了东西两半球。在墨面上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等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并且您还能发现世界各国的国界以及他们用中英文标注的首都,这让我们不由自主的赞叹当时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正面的中国国图形上刻有“安徽省”三个中文正楷字。在周边有一段中英文款:AM Emor AC for BANAMA EXHIBITION U.S.A1915 MANUFACTUREODY中國休寧老胡開文造,HU KA WEN THE FIRST ESTADIISHED FACTORG HSZUNIN ANHUI CHINA。在这段铭文中有“中國休寧老胡開文造”的字样,此墨正是出自胡开文墨店,由胡开文墨店的创始人胡天注的儿子胡余德在1915年制作完成。收藏时,此墨可装置于锦盒、漆匣内;陈设时,配置底座,可成为实用的地球仪。地球仪如今作为一种普通的教具,并没有任何奇特之处。但是在此墨制成的1915年,中国仍处于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禁锢下,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仍停留在“天圆地方”的概念中,而胡开文墨庄能仿制地球仪,将其成功地设计成墨品一款,非常具有超前意识。
徽墨,用于书法色泽黝而能润;用于绘画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并且历久不褪,舔笔不胶,香味浓郁,防腐防蛀。钟灵毓秀的山水使徽州地带名人辈出,也造就了文房四宝中的极品之一——徽墨。徽墨的生产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当时河北易州的著名墨工奚超带着儿子奚廷 避乱来到歙地,并在此地落户,重操制墨旧业。奚氏父子以当地黄山古松为原料,经过反复钻研,终于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并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赐奚氏一家为国姓。从此,李墨便名满天下。到了宋代宣和年间,更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景况。宋徽宗年间,歙州改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遂统一定称为徽墨。“徽墨”之名逐渐形成,相沿至今。
明代和清代前期,徽墨的制作工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时为了满足人们爱墨、藏墨的需求,徽墨从实用墨向观赏墨发展,它开始不仅作为一种书写用品,而且也是融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艺术品,我们通常称之为精鉴墨或工艺墨。并且涌现出了许多得制墨名家高手,其中以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和胡开文合称的四大制墨名家为代表。而胡开文就是制作这枚地球墨的胡开文墨业的创始人。胡开文墨业始于1765年,创始人胡开文,原名胡天注,字注臣,安徽绩溪县上庄人。少年时在休宁县城汪启茂墨店当学徒。由于干活勤快,为人诚实,善于经营,在16岁时被汪启茂招为上门女婿。乾隆三十年,也就是1765年,承租屯溪汪采章墨店,这标志着胡氏墨业的肇始。乾隆四十七年,即1782年,接替岳丈汪启茂的墨店继续经营墨业。他受“天开文运”匾额的启发,从中撷取中间两字,重立店号,首创胡开文宝号。“开文”二字,既包含了墨的用途:开文者,作文也;也表达了对使用者的良好祝愿:用此墨者,文思顿开。
胡开文墨业所制墨品,不仅为中国的文人雅士所欣赏,更难得的是被世界接受和了解,远销日本和东南亚等地。这枚地球墨,于1915年被选为中国代表队的作品,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展览,并荣获金奖。中国制墨业的能工巧匠,以他们的精湛技艺,他们劳动中所展现的聪明才智,折服了世界,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这枚地球墨代表着中国制墨史上崭新的一页,也是见证中国走向世界以及与世博会渊源关系的珍贵文物。1985年,地球墨和得奖证书随《安徽古代文房四宝展》东渡日本展出时,引起日本友人的注意和兴趣,被誉为真正的“中国瑰宝”。
(2005年9月14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