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堂1888-1957),字翰臣,居号“十石经斋”,铺号“墨景堂”。河南孟津县刘坡村人,近代洛阳著名金石学者和拓片收藏家。20世纪20年代受聘为北平图书馆名誉调查员、故宫博物院考古采访员。建国后先后在河南省文管会、省文史馆工作。
清末民国年间,军阀纷争,洛阳盗掘古墓形成风气,出土文物无数。墓志、石刻仅是古墓随葬品中的一种而已,即有数千方之多,郭玉堂惧史料散佚沦亡,忙忙然奔走于荒山野壑之间,每有发现即拓印收存。对墓志、石刻出土时间、地点、经过、内函,或亲自验证,或访自乡老,每有所得,辄笔记不辍。足迹所至,遍及河洛。
郭玉堂曾受张钫的委托,在1929-1932年间,将邙山各村出土的唐代墓志1000余块悉数收购,运到新安县铁门镇张的老家保存,这就是著名的“千唐志斋”藏石的由来。1935年这些藏石经他编辑为《千唐志斋藏石目录》由西泠印社印行。
1940年,洛阳县成立修志馆,聘郭玉堂为修志馆成员,负责石经、碑刻、墓志等金石方面的调查采访和编纂。《洛阳县志·金石卷》记录了20世纪前半叶洛阳出土的墓志碑刻,为集大成之著录。
抗日战争时期,洛阳时遭空袭,因惧半生心血之积稿散佚,1941年,洛阳大华书报社出版了郭玉堂整理的《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上册,录汉9、曹魏5、西晋19、北魏253、东魏3、北齐1、北周6、隋175、附录11件,合计482件石刻墓志等,王广庆择其显要者以按语形式引史籍予以考证,相辅相成。书末附有洛阳出土石刻地图一幅。本书的记录对西晋皇陵的发现、北魏皇陵的确定、、汉魏太学石经和东汉刑徒墓砖的发现与发掘等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数据和确凿的证据。而唐、宋、元、明、清部分仅存手稿,1952年,中央文化部郑振铎副部长知讯后,指示河南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人帮助整理,初稿已就,乃孙郭建邦又多次修改,而未印行。
1957年,郭玉堂把所保存的历代墓志67方及文物捐献给国家。1966年8月,其后人将家藏拓片12.8万张捐献给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88年2月29日上午,洛阳市历史学会主持招开“纪念郭玉堂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报告会”,缅怀先人,追述功绩。
日本汲古书院于2002年出版了明治大学气贺泽保规教授编著的日本版《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附解说、所载墓志碑刻目录。气贺泽教授积数年之功对此书认真校勘、整理,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005年,由郭玉堂访记,王广庆校录,郭培育、郭培智(郭玉堂曾孙)校补,郭建邦通审的《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由大象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上部即1941年出版部分。下部为未刊部分,录唐2128、五代后梁3、后唐11、后晋9、后汉3、后周12、宋134、元1、明35,共2336方。上下两部合计2818方墓志石刻。本书收集了郭玉堂从清末民初至1946年前洛阳古墓葬被盗掘时出土的历代墓志碑刻,其原书稿条目基本保持原貌。其后人仅对原稿作必要的整理、修改和校补。增加了目录和编号,介绍了重要墓志,增补了墓志石的现藏单位和志文中所载葬地,颇便使用者。
洛阳出土汉代以来墓志石刻数以千计,出土地点,石存何处,或不明了。出土的墓志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宝贵资料,或誉之为“石刻史书”。一旦离开了原生地,将失去一部分研究价值。郭玉堂先生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此,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原始的研究资料,至可宝贵。
(2005年9月14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