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产生之前,古人用监作镜,监者,大盆也。“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于为镜。”刚开始古人用陶土制作监,后来出现了铜鉴。用铜鉴盛水照面,当然比不上铜镜来得方便。铜镜产生在距今四千多年的齐家文化时期,殷商时期铸造的数量不多,并且镜面较小,镜背部多光素或直线纹。春秋时期也不多,镜背部出现虎、鹿、鸟纹。到了战国时期铜镜盛行起来,数量增加,制作精巧美观,镜背部多饰几何图形和动物图案,无铭文。西汉到东汉时期的铜镜进入了鼎盛时期,镜体变得厚

张家港市南沙凤凰山一墓葬中出土了一枚生肖钱币规矩铜镜(如图)。该镜为圆形,直径18.2厘米,边缘厚0.6厘米,中心稍微薄些,镜面微鼓,有厚重感,色呈蓝黑,半圆形纽,纽座较大,底座圆纹外饰四片柿叶纹。内区二方框中有十二生肖(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篆文铭带及十二颗小乳丁组成。外区铭带有吉祥语“子孙”、“万全”、“富贵”等29字组成,个别字出现缺笔现象。内外区之间饰有八乳丁、、八禽兽、十二规矩。每颗乳丁四周衬托四片柿叶,如八朵平均分布的小花;飞禽走兽,线条流畅,栩栩如生,为十二规矩所分隔。象征人们向往循轨蹈矩、幸福美好的生活。外区铭带外饰有日光纹带,缘面为两条锯齿形环带中间夹一条变体云纹环带,在云纹环带中四等份处各饰一枚“大泉五十”钱币。铜镜正反两面都涂有水银,光亮如新。
出土该铜镜的墓葬是一座砖式墓葬,砖上印有绳纹,铜镜缘面的钱币纹饰“大泉五十”是西汉末年王莽时期发行和使用的钱币,说明该铜镜的年代应该在西汉末年以后。参照山东嘉祥县出土的西汉末年、东汉时期二枚方格规矩镜,和上海博物馆馆藏始建国天宝二年规矩镜,其形制与纹饰极为相似,可以断定生肖钱币规矩镜应该为西汉末年到东汉时期的器物。
曾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青铜器专家马承源老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到张家港考察时见到这枚铜镜,他说:上海博物馆馆藏铜镜3万多枚,唯独没有这样的铜镜。可见这枚铜镜十分珍贵。其对苏南沿海地区铜镜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5年9月7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