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60多年前的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场噩梦,也是一场灾难。然而,时至今日,日本还有不少军国主义分子试图否认那场战争。我们的有些国人竟不知“七七事变”为何物。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史工作者对抗日史料发掘、研究和宣传的不足也是其中一个原因。为了驳斥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教育我们的青少年,我们有必要认真发掘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关文献和实物,从多方面、多角度广泛、深入研究抗战时期的历史。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作为一个地志性博物馆,收藏有淞沪抗日战争时期不少珍贵文献资料。如《上海市

上海战区难民临时救济会工作报告书的编辑者——上海战区难民临时救济会,是1932年1月日寇侵沪战争打响后第三天(1月30日),由上海一些慈善团体和公益人士发起组织的一个慈善团体其目的在于救助淞沪地区遭受战争之苦的同胞。1932年5月底,中日停战协定签定后不久,该组织宣告结束。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该组织在战争期间做了许多难民救救济工作。在短短三个多月中,该组织救护难民30余万;其中经该会救出险境者有75004人,完全提供给养的人数达135094人,经该会与其他团体合作遣往各地的难民人数多达137151人。工作结束后,为向社会各界详细报告该组织工作情况,以昭信用,1933年上海战区难民临时救济会编辑出版了该会工作报告书。
《上海战区难民临时救济会工作报告书》不是一册简单的文字报告书。在文字报告之前,书中收集了80张黑白图片。图片保存完好,画面基本清晰。80张图片大小不一,最大的图片长52.5厘米,宽19厘米。每张图片上都题有拍摄时间、日期及图片主题。它们对考证同一时期众多的佚名照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80多张图片中,既有救济会主要负责人的头像,又有各寄宿所难民生活场景;既有救护队救难民出险境的情景,又有救济会遣送难民回乡的内容,甚至还有救济会掩埋队出发、医院病房诊治病人等内容,囊括了难民救济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图片,形象地纪录了上海战区难民临时救济会工作的点点滴滴;同时,它们真实而又生动地再现出上海地区难民在1932年战乱时期的生活状况,可看性和研究价值不容忽视。
报告书正文共计五章。第一章本会成立经过及组织内容,第二章本会工作概况,第三章救济工作分述,第四章各项统计图表第五章辛未救济会之成立。五个章节之外,是分量不少的附录。其中,第四章和附录最具史料价值。
第四部分有38种图表,分为难民收容、遣送、医治、掩埋、解救、钱款收支六大类,难民收容类图表对难民年龄、性别、职业、籍贯、各月出入人数等做了详细统计和比较。遣送图表不但记录了遣送人数,还包括难民籍贯统计、交通工具统计等,医治统计罗列了救济会特赦病房、特约医院医治的科类、具体人数等。掩埋图表从各慈善团体掩埋人数、各区被掩埋人数、掩埋民兵所占比例等方面介绍了死亡难民情况。解救类统计图表详细罗列了难民被日军拘押的情况。这五类图表都是该会统计处当时所做的一手统计资料。在一手统计资料比较缺乏的抗日战争史研究中,这些资料具有重要参考和研究价值。从现实的角度讲,由上海慈善、公益人士组成的民间团体所做的这些详实的统计资料,比那些笼统的叙述更客观,更可信,对人们说服力更强。这些统计资料将为人们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丑恶嘴脸提供有力证据。

《上海战区难民临时救济会工作报告书工作报告书》报告的不仅是公会四五百名工作人员的工作成绩。在他们的背后,“沪上各界对于房屋之腾借,款项之输将,振品之捐助,无不踊跃从事”。三个多月中,上海各界向上海战区难民临时救济会捐赠的款项共计二十六万六千三百七十五元七角,振品分衣被、器具、食品、柴炭、药品杂件等一百八十余种。因而《上海战区难民临时救济会工作报告书工作报告书》是上海人民在国难当头时,团结互助、共赴国难的一份真实记录。在强敌入侵时,广大中国人民爱国、爱族之情更加强烈。正因为此,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抗战,终于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的大地。
(2005年9月7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