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后期的书坛,帖学盛极而衰,代之而起的是碑学大兴,当时“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学习北碑成为一种运动和时代潮流,涌现出一大批金石书法家。其中何绍基以他的书法个性和魅力,成为一代之冠,在清后期的书坛上极负盛名。其作品长期以来,深受书学界和海内外藏家的追捧和珍护。笔者有一件祖传的何绍基七言行书联,从笔意上看,是以北碑之体势作行楷书,骨力雄厚,流畅通达,是传世少见的何氏早期书法作品。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叟,湖南道州人,清道光丙申(1836年)进士。曾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提调,武英殿纂修。何绍基博学多才,通经史,精律算,工诗文,嗜金石,尤长于经史考订,又历任贵州、广州乡试主考,四川学政。还是当时诗坛宋诗派的领袖,但其最为有名,且名传青史的还是他的书法。何绍基早年的书法以颜真卿为宗,楷、行、隶、篆俱备,韵雅相参,笔法大致相同。习碑早年宗《道因法师碑》,道光年间,意外获得明拓北魏名碑《张黑女墓志》拓本,欣喜不可言状。认为北碑“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临习不懈

笔者所藏何绍基书迹为一行书七言联,书于不甚吸墨的蓝色蜡笺纸上,尺幅138×36厘米,上联“一明月窥黎阁”,下联“洒径飞花醉玉台”,款署“子贞”。下钤白文“何绍基印”,朱文“子贞”印两枚。该联原装旧裱,“文革”时曾被作为“四旧”送去销毁,系笔者乘人不备,在送去化浆的书画捆中,将对联联心从卷轴杆撕下,混入地上废纸堆才得以幸存(当时用此法共抢救出刘墉、俞樾、何绍基的三幅对联)。此联笔意将魏碑结体与笔法融入行书,多用方笔,顿挫方折。运笔结体,呈“左低右高”,以倚侧取势。用笔腕平锋正,线条方圆交错,清劲洒脱,字形有跳动活泼之感。整幅对联于纵横欹斜中见规矩,飘逸恣肆中透秀逸。笔势转折处回环有力,连笔时自然随意,随字赋形,随势运腕,飘逸而不飘浮,经意而不刻意。笔画劲骨内蕴,字形既有北碑的方硬苍劲,内蕴又有帖的圆润飘逸。但细观此联,方笔突出,(如“一”、“阁”、“径”等字,碑书的锋棱感突出)篆隶不显,与传世众多的何绍基晚年的书迹风格有所不同,应是其中年以前的早期作品。
何绍基是个多产的书法家,他尽管很早就已经名震书坛,却待人宽和,尤其是到了晚年,向他求字的人,无论是官吏士绅,还是门生后学、乡村野农,总是有求必应,从不敷衍,赠作大多为自撰自作的对联。据史料记载,何绍基一生为人书楹联不下千余,且句无雷同,无一重复,由此也可见其文学修养之深。因此他所作的楹联,不仅书法好,文学品位亦很高。本文介绍的这副楹联,整体笔意碑意突出,篆隶不显,与他晚年成熟期的书法风格有一定距离。但若从“物以稀为贵”的观点看,却是一件难得的何绍基早期书迹。
(2005年11月16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