卣,古代的盛酒器。现今所称之卣,其定名始自宋人,沿用至今。郑玄注《周礼》以为是“中尊”,即不大不小者,但从实物来看,卣有大有小。究竟何为卣,看法不一,往往是随从习惯。
一般来讲,卣与古代铜器中的壶是很相似的。壶没有提梁,而卣大部分有提梁。容器多为椭圆体,圆角长方体,也有筒形和方形的及少量鸟兽形卣。就整体而言,卣较矮壶而稍长些,因为卣无颈或颈部短,而壶侧有长颈。卣口较宽,有的有足,而壶侧无足。卣的存世时间是较短的,从商代早期至西周中期。而壶从商代早期开始,直到战国晚期仍有。因此有关专家认为,卣可能是商代晚期饮酒成风的一种标志,酒壶不足以用,再补上卣,而当西周人反对酗酒后便逐渐地消失。《诗·大雅·江汉》:“一卣”。金文中也常见王赏赐臣下“一卣”。由此可见卣是专门用来盛的。是放了香料(郁金草)的酒。卣常和尊组合出土。
这件西周时期的青铜鸟纹卣,称得上是一件制作精彩的青铜佳作。从图片的造型看,表面的装饰物

卣上装饰的鸟纹,头上饰有高冠,具分叉又华美的双尾,是凤鸟的形象。用凤鸟作为铜器的装饰始于商末,西周时期很盛行。这种装饰可能还与古代的图腾制度有一定的联系。周人喜爱风鸟,认为它的形象和它的叫声是一种吉祥的向征。“龙凤吉祥”,凤鸟与龙,成为了我中华民族最为喜爱的神话动物。
鸟纹卣通高35.7厘米,提梁横跨于卣之短颈,在梁的两端向下弯处饰有双角的牛首,提梁的表面饰斜角云纹,两头与卣连接处饰有立雕牛首。卣的盖顶有瓜棱形钮,饰有牛首纹。盖面饰瓦楞纹,以夔纹为边,有四道扉棱。盖口外表饰夔纹,有两角,角端饰牛首纹。器有四道扉棱,腹上部有四只伸出的柱形饰,柱头饰牛首,下有珥。口沿下饰鸟纹带。腹上饰直楞纹带,下饰大鸟纹。圈足亦饰鸟纹。
据传,民国年间,陕西有个军阀党玉琨,1917年至1928年,盘踞在凤翔、宝鸡一代达12年之久,成了当地的土皇帝。因他在年轻时在北京的一家古玩店当过学徒,懂得古玩的珍贵。得知当地出土过铜器,还曾轰动过。党玉琨从1925年起便征派当地的民工和所属士兵数千人,对宝鸡斗鸡台戴家沟等进行盗墓,获得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仅青铜器一项达千余件,完整的有740多件,大部分铜器送其剿穴凤翔城中。1928年,冯玉样所部宋哲元带兵攻克凤翔,党玉琨在战乱中死亡后,所盗掘的文物全部落入宋哲元手中。后来,只有少部分留存在国内,大部分的青铜器均经古董商人之手卖到了国外。这件珍贵的鸟纹卣被卖给了外国人,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