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是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国为巩固战争胜利成果,维护战后国际和平与安全而创建的国际组织,它的诞生,对战后国际*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联合国成立后,尽管在最初一段时间内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但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它在解决国际争端时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几乎包括了世界各国。
1943年10月美、苏、英、中四国在莫斯科发表的《普遍安全宣言》和11月中、美、英三国的《开罗宣言》,确立了在战后建立联合国的基本原则。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美、英、苏三国和美、中、英三国分别在华盛顿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拟订了组织联合国的建议案,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在苏联的雅尔塔签署协议,决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中、美、英、苏、法五国同为联合国的发起邀请国。
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

《联合国宪章》分序言和119章,共111条。《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形成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宪章》中确定: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和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等7项原则;联合国下设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等机构,并以中、法、苏、英、美五国为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总部设在纽约,在瑞士日内瓦设有联合国欧洲办事处。
中国-党参加了联合国成立的工作。由于中国-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发展,抗战后期,-党事实上已处于同国民党对等的地位,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看成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国统区大后方的民主运动也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美国政府特派赫尔利居中调停国共关系,罗斯福总统也写信给蒋介石,要求中国代表团必须有中共和其他方面的人士参加。在国共两党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进行谈判期间,中国-党提出中国的代表团必须包括-党和民盟代表,并提出-党代表人选为周恩来、董必武、秦邦宪。国民党同意董必武为代表。
1945年4月,中国政府派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为代表团首席代表,还有顾维钧、王宠惠、魏道明、胡适、吴贻芳、李璜、张君劢、董必武、胡霖,共10名正式代表。董必武受中共中央委派,作为解放区的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团,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随员为章汉夫、陈家康。这是中国-党的代表第一次公开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董必武等人在美国期间,向中国旅美侨胞和美国人民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事迹和-党的主张,引起了巨大反响。
图为1945年3月29日国民政府发给董必武的特派状,写有“特派董必武为中华民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此状(派字第十八号)”,由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蒋中正和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签署。1978年2月董必武夫人何莲芝捐赠,现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今年是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特撰此文以纪念这一国际组织的创立。
(2005年11月9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