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博物馆藏有清乾隆御题白玉瓶,又称乾隆骊龙护珠玉瓶,是该馆的镇馆之宝,现为国家一级精品。
该瓶高34.4厘米,腹大径18厘米,腹小径6.9厘米,重3.69公斤,玉瓶修颈鼓腹,在修

该玉瓶是用新疆和阗玉制成,其造型是仿古青铜器,形状、尺寸、纹样都有所本,造型古朴、稳重、几何性强,渗透了玉工制作者对古文化的理解,该玉瓶是宫廷的重要陈设。玉瓶为长颈扁瓶,下有足、腹饰凸雕,御题诗为阴线刻纹,虽仿青铜器制作,但其加工特点可用“精细”二字概括,底子平,线条直,方圆合乎规矩,不拖泥带水,其装饰图案雕得棱角很硬,边角处似有锋芒,同古玉相比,结构与图案显得繁缛细腻。
“宫廷美玉冠天下”,一块好的玉料是“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宫廷玉器是玉雕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代宫廷玉器的数量、品种、加工技术、雕刻纹样都达到玉器发展的顶峰,而清代玉器制作的鼎盛时代是乾隆朝。
乾隆皇帝喜爱玉器超过了历代帝王,他喜爱古玉,尤其是“三代”玉,他还亲自进行古代玉器的鉴别、定级、配制木托、木座、木匣,这些配件雕刻精巧,并带有乾隆钦定的“甲”、“乙”、““丙”等字样,他在得到一件珍贵的玉器后,乾隆都要题诗吟咏,据粗略统计,乾隆御题诗咏玉器的近八百余首,而且这些诗多作于岁首,最多时一年可达六首,由此可见乾隆对玉器的珍爱。
乾隆对于宫廷玉器的制作极为重视,清代宫廷玉器的生产,主要是由造办处完成的,该处下设玉作,部分宫廷玉器是由造办处玉作在宫内直接琢制,乾隆亲自过问造办处玉作人员的组成,工匠选配及其技术状况,如制作较重要的玉器,从画稿,制木型到加工成品,乾隆都要一一过问、审查,有一批高手玉工来自江南琢玉中心苏州,他们待遇极高,但人身自由极少,在严格监视下进行生产,乾隆亲自过问玉器生产状况,并制定对玉工的惩罚办法。
“和阗产玉闻天下”,新疆和阗自古为产玉名地,《回疆通志》卷八记载:“玉河其南支分入和阗境,水势甚猛……每年河水干涸时,便可下水采玉”。乾隆二十四年,清廷平定新疆回部大小和卓木之变,玉石源源进入内地,这对宫廷玉器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
该玉瓶原藏于北京紫禁城乾清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沙俄士兵从宫中抢走,后跑到黑龙江双城子卖给“长发福”杂货店老板杨鉴堂,杨系山东烟台牟平人,未几携玉瓶告老还乡,交给儿子杨景韩,将其埋在地下,后赠给烟台文物管理委员会。
该玉瓶在故宫博物院乾清宫被八国联军劫掠的文物清单第95号著录“白玉”蟠龙壶可以查到,即乾隆御题白玉瓶!
(2005年11月2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