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八年,举国上下先后创办中文期刊达6000种,这些期刊大多以抗日救亡为主旨,用新闻、时评、史实、文学、艺术等形式,发出了不愿做奴隶的中华民族的吼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巨人力量,成为时代性和战斗性很强的一种文化现象。1938年4月1日在武汉创刊的综合性文化刊物《自由中国》,就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种。
《自由中国》与当时不少刊物一样,艰难辗转,起起落落,经历了创刊、休刊、复刊的过程。4月1日—6月20日,由臧云远、孙陵编辑,阎云溪发行,在武汉出版第一卷1—3期后,受战局影响,不得不休刊。1940年10月1日在桂林复刊,出版新1卷第1号,并将之改为文艺月刊,孙陵

《自由中国》第一卷1—3期,突出地体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刊发的反映时局报告文学和人物特写占较大分量。郭沫若、老舍、张申府、夏衍、陈伯达、周扬、贺绿汀、杨朔、姚雪垠、丁玲、臧克家、冰莹、艾思奇等均为这一时期的《自由中国》撰稿。
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笔者有幸得到多本饱经岁月留痕的《自由中国》,其中有在桂林出版的复刊号,但最有价值还是第一卷第二号的《自由中国》。该期《自由中国》,32开本,封面设计得大气而醒目,上部“自由中国”四个白色粗字,从漆黑底框中有冲出之感。中下部是淡绿绿主色,在中国、朝鲜半岛与日本版图之前,横列了一副锁链,而在中国中部设计了一个直面锁链的紧攥拳头,别具匠心地控诉了日寇的侵略罪行和凶险的时局,以及中国人民砸碎锁链争取自由的巨大勇气和力量!

令我兴奋不已的是,不仅仅是该期刊物上,刊有贺绿汀的著名抗战歌曲《游击队之歌》,有郭沫若、老舍、张申府、潘梓年、夏衍、臧云运、郁达夫、吴奚如、北鸥的《抗战以来文艺的展望》,而且还在于在该期刊物的卷首刊发了毛泽东的亲笔题词:“一切爱国人民团结起来,为自由中国而斗争——为‘自由中国’杂志题,毛泽东,廿七年二月一日。”如此重要的毛泽东题词,放在1938年5月10日出版的第二号上,不能不说是该期刊物的荣幸,但从毛泽东1938年2月1日题词的时间来看,似可赶上4月1日出版的创刊号,或许是战局影响,邮路辗转?或许还有其他原因,以至放在了第二号上?
《自由中国》第二号上,似为了配合刊发毛泽东的题词,还刊登了杨朔写的《毛泽东特写》。在这篇约2000字特写中,杨朔体现其散文家抓住细节的功力,将毛泽东应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邀请,为公学毕业班学生作抗战演讲的情形,描写得栩栩如生。毛泽东的演讲主要讲了“能否克服当前的困难”,“全国的团结能不能更进一步”的两个问题。在杨朔笔下,毛泽东的演讲通古达今,深入浅出,回答是非常坚定和肯定的、非常振奋人心的,最后“八百多学生的热切的鼓掌把他送入校长室。依照原来的约定,我跟着走进去,由成仿吾校长把我介绍给他”。无疑,此文与毛泽东题词融为一体,使《自由中国》第二号陡增了历史价值和历史魅力。
(2005年10月19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