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之际,伴随着古丝绸之路清脆的阵阵驼铃声,从遥远的阿拉伯驮来了被国人唤作大食或鬼国窑的珐琅器。与此同时也缓缓输入了掐丝珐琅的烧制技艺,即于明季始称的“景泰蓝”工艺。
珐琅器的制作是在铜制器胎上,按先期构思的图案,用细铜丝掐制成各种所需的图纹轮廓,通过粘接焊贴,定格在器胎上。然后用各色珐琅彩釉填入施点在金属丝轮廓内,经过烘烧、打磨、抛光等多道工序后才制作成器。因其底色以蓝色釉彩为主,又于明代景泰年间开始在北京大量烧制,故被称作景泰蓝。明中期以降至民国初年,珐琅工艺被争相引重于观赏与日用器物上。
晚清时期,文人士子及商贾账房的案几上又新增了替代砚墨功能的铜墨盒一族。盒面上除錾凿刻雕外,偶亦施以珐琅工艺。图为余所藏晚清镶嵌掐丝珐琅彩,狮子滚绣球纹,5.3厘米见方的黄铜墨盒。与众不同的是,该墨盒盖面并非常见的满地遍施珐琅彩,而是以*铜面为地,内中铲剔出图纹的凹陷廓形,再于其间贴丝填彩,焙烧后打磨至与盖面齐平,抛光而成。
攫人眼球的是墨盒盖上,那金灿灿的底色映衬着一头鱼尾、虎纹、象牙,憨态可掬的七彩乳狮,正嬉戏追逐着一团五彩缤纷的绣球。从丝丝风动的弧线中,让人感受到所嵌之物的生动活泼和虎虎生风的兽王威仪。狮首上形同十七、八世纪西方绅士卷曲发型的鬣毛,又可窥出开埠后的晚清,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印痕。而盒面上曾遭硬器敲击的斑斑遗憾,倒为这方绚丽的七彩珐琅铜墨盒添凿了些许岁月的沧桑。
(2005年10月12日8版)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