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是继人类以身体器官、肢体作为发生源(口哨、击掌等)来表现音乐后较早创造发明的一种体鸣乐器(打击乐器)。
我国从周至清末对乐器统称八音。它以乐器的质地为依据,分为金、石、土、革、丝、木、跨、

据考古报告记载,早在西周中期就出现了由大小不同的钟组成的编钟。在古代编钟是地位与法权的象征,在《周礼·春宫·大司乐》中有详细的说明,编钟演奏时按等级严格划分有“王宫悬,诸侯轩悬,大夫判悬,士特悬。”一整套用乐制度。

商代编钟多为三枚一组,春秋晚期以九枚一组的编钟为多。曾侯乙出土的编钟共八组65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九枚青铜编钟1992年出土于山西省平陆县南村乡虞国贵族墓中。
这套编钟为合瓦形钟体,制作精美。钟钮上有绳纹,每个编钟上均有36枚乳丁,正鼓部有兽纹纹饰,8号编钟右侧鼓部还有一鸟纹图饰。;
九枚青铜编钟总体锈蚀较致密,器物上的青铜锈呈绿色、砖红色等5号编钟内侧有少量有害锈存在。8号编钟舞部处发现有纯铜晶粒。经DX-95能谱仪无标样定量分析为青铜质地的编钟。
编钟是由舞修、铣间、鼓间等不同部位组成。随着钟体的依次减小而变化。《考工记》中曾明确

随着历史的发展,编钟从三枚一套演变到九枚、十二枚甚至更多。不同的编钟可构成完整的五声音阶、六声音阶、七声音阶。三件一组的编钟可发出一个完整的五音音阶,馆藏九枚一组的青铜编钟为合瓦形编钟,它可以发出的双音,音高取决编钟钟体的大小。这套编钟可构成完整的七声音阶.具备了旋宫转调的能力。当敲击正鼓音、侧鼓音时钟体通过有规律的振动发出优美的乐音。正鼓音、侧鼓音发出的乐音相差三度。
编钟作为发生体所产生的振动是复合振动,它由频率为f和它的整倍数2f、3f……组成。因此,除了振动产生的第一谐音(基音)以外,同时伴随有泛音。在编钟的演奏过程中那种和谐悦耳的绕梁余

这套青铜编钟现在仍可演奏出《梅花三弄》、《茉莉花》等优美乐章。
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伴随着陶埙、编钟、石磬等音乐文物的大量出土,音乐考古学以其特殊的研究方式对上述文物的乐器史、音律形态、音阶形态进行了系统研究。许多文物保护者、音乐人为其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保护馆藏青铜编钟的过程中,出于对音乐的喜爱,萌发了多方位了解编钟的愿望。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及保护中的心得体会,对编钟的属性、发展历史等有了一定的了解。故撰写此文与君共赏。
(2006年2月1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