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件珐华兽耳三足炉为灰白色陶胎,颗粒较粗,模制,直口,束颈,双耳,圆腹,圜底,三足。其双耳均作立兽形,后足直立,前足附于口沿,兽首上仰,前颚较长,目真目,鬣毛直立上冲,尾附后脊。炉口沿一侧饰回纹,一侧饰水波纹,颈施如意头纹边饰,肩饰弦纹一圈,圜底模仿青铜器
加固底部的方法留有凸起的“十”字,三足中仅一足饰兽面纹,炉身、足模制良迹明显。该器颈部施棕*釉,余通施孔雀蓝色釉,釉面多已脱落。现藏乾陵博物馆。查珐华兽耳三足炉的胎体较薄,手感偏轻,足细而较高,已无元代厚重敦实的风格,而偏于秀丽典雅;其腹部仅施低温蓝釉,素而无纹饰,又与晚明时期流行以堆花立粉在器身勾勒花卉鸟兽纹的工艺也不相同,因此笔者认为此器大约是明代早中期山西烧制的珐华陶器。当然,有不到和误断之处还望大家指正。与之相近风格的例子有《四川平武明王玺家族墓》(见《文物》1989年第7期)所录的一件陶炉,鼎形,长方形耳,耳上各一坐狮,颈部饰两周连珠纹,腹部饰四兽头,施酱釉。明王玺家族墓年代为明早期至中期。又李广宁先生《古瓷片的收藏及价值评估》收录有明中晚期珐华釉陶炉残件标本1件,施孔雀蓝低温釉,并加施少量黄褐色釉。其釉色与珐华兽耳三足炉较为相近,所不同的是腹部以“立粉法”绘出凸起的花卉纹饰,耳呈长方形,四足。从二者的釉色、胎质可以看出应该同为山西所产。
乾陵博物馆藏的珐华兽耳三足炉造型奇特新颖,作工精巧,直立兽耳甚为少见,加之之兽面形足,回纹、水波纹、如意头纹,孔雀蓝与棕黄釉的搭配,便使此炉的造型具商周鼎彝之遗貌,釉色素静又带有少许艳丽,观赏、鉴藏雅而入古。由此可见山西珐华陶器在明时异军突起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不但注重器物釉色的调配,又注重造型的艺术性,使珐华器实用、赏鉴入藏俱佳。
(2005年12月21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