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是我国人民喜爱的茶具,凝聚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寸柄之壶,盈握之杯,韵致幽逸,光华潜蕴。宜兴紫砂,始于宋而盛于明清。宋代诗人梅尧臣品茗时留下《寄茶诗》写道:“小石冷泉留翠味,紫砂新品泛春华”,其中“紫砂新品”四字意喻紫砂乃新兴的陶器,为紫砂创烧宋代遗下佐证。紫砂泥是深藏宜兴山腹地层中薄薄一泥层,黏中带砂,柔中见刚,富韧性。有紫色砂泥,奶色白泥,橘色黄泥,黛色绿泥,猩红原泥等等,被誉为“五色土”。用紫砂泥塑造的佳壶皮色繁多,有白砂、淡墨、沉香、水碧、墨绿、豆青、冷金、海棠红诸多名称。在制壶工艺上明代大师金沙寺僧和供春作了开创性贡献,作品多为自然形、树瘿壶,质坚胎薄,有“供春之壶,胜如金玉”之誉。明末清初大家倍出,壶式千姿百态,尤其注重筋纹器制作,以时大彬、徐友泉为名家,使制壶技艺益发细致,造型由大壶向小壶类发展。制壶造型更讲究空间对比,重复对照,整体形象的虚空感,从而使紫砂壶追求精神享受,身心愉悦迈进一步。康熙、乾隆年,自然形壶广受欢迎,注重施釉和彩饰,代表人物是陈鸣远,他所造壶有意把筋纹器与自然器相融合,再被自然体取代,开创一代宜兴紫砂文丽工雅风尚。清嘉庆年间至光绪年,紫砂造型艺术发生转化,以壶上镌刻画为风尚,式样典雅适古,宜于表现书画艺术为主。西泠大家陈曼生与著名壶手杨彭年、杨凤年兄妹,珠联璧合,携手奏刀,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刻于一体,茶壶成了文人思想和才学的积淀与展示。新中国成立后,以顾京舟,蒋蓉为代表的工艺师,大力开创新工艺,新造型,汇

此件乾隆“圣和”款提梁壶(图一),外观呈紫色,坯体坚致洗炼,砂粒研细。壶身成型工艺用打筒技法打成,壶嘴塑—螭,盘蜒构成多层次立体感画面。提梁浑圆厚实,根植壶身肩部增加了稳定性,壶造型优美构思已蕴玄妙,远望呈“圆”字,壶盖、壶钮、提梁,无论侧视和俯视都交叉呈现“圆”形轮廓,舒畅而自然。提梁壶成形不易,要求对紫泥可塑性和烧成温度有精确估算,是对匠人综合技艺考验。
在紫砂传世品中,有少数题款“雍正”、“乾隆年制”、“贡局”所制官府定烧器,


(图三)壶身成竹鼓式,桥钮、把柄、壶嘴塑成竹节型,壶盖几片竹叶点缀摇曳,盖内钤“玉麟”椭圆形款。黄玉麟,宜兴上袁村人,生于道光二十二年,幼孤,年十三学艺,善制供春、鱼化龙式壶,精巧不失古意,善画山石皴法,妙若天成,金石家吴大先后聘请其为自己造壶,得大收藏,壶艺大进,文亦高。
图四为现代大师顾京舟制四方侧角壶,腹铭苏东坡诗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另侧镌

这四把凝取历代藏家真爱的壶中珍品,由上海长城艺术品拍卖公司征集而来,将现身2005年12月28日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
(2005年12月14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