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解放的文艺期刊我收存较少,《华北文艺》又是这“较少”中唯一的全套无缺者,而且得来的价钱相对很便宜。这套《华北文艺》封面均盖有“人民文艺工作团图书室”的印章,第六期(终刊号)无章,却有于是之的签名。签名在封面上,里面还有密密麻麻的笔迹,修改的是独幕话剧《老王的胜利》
的文字剧本。有红黑两种笔迹,有添加、还有整段的用笔删节。原页面上不够地方,于是之干脆另贴纸修改,这样的地方有好几页,绕来绕去,贴得很乱,估计只有于是之本人能够连得上。这是一本以京津地方土话为主的剧本,有些土话现在人还真不准能看懂——“这是为吗许的呢?”——“怎么一说话老是刺而各几的?”——“这不结了吗?”(原词是:“那就对啦!”于是之给改了)——“露多大脸现多大眼。”于是之在《龙须沟》里,在《青春之歌》里,最出名的是在《茶馆》里,演技真叫一绝。前多少年,于是之最后一次登台演《茶馆》,最后谢幕,底下有一位男观众高喊:“于是之,再见了!”令人感慨不已。这么出色的一位演员艺术家,晚年身体状况特差。
《华北文艺》,月刊,1948年12月25日创刊于石家庄附近的冶河镇,华北文艺界协会编辑部编辑,欧阳山主编。编辑部成员有康濯、陈企霞、秦北阳、王燎莹等。华北文艺社出版、华北新华书店发行。第四期起(1949年5月1日),迁往北平出版,改由新华书店发行,同年7月1日出至第六期终刊。《华北文艺》的封面由著名美术家蔡若虹设计,另有李少言、牛文、王朝闻、滑滑田友、叶浅予、莫朴、顾群等人的美术作品。第四期至第六斯的封面及扉页改由秦兆阳设计,秦兆阳和蔡若虹自行创造的美术体“华北文艺”4个字各具特点,工整稳健,都显示着汉字的“方型”之美,
让人能琢磨一会儿。该刊的出版背景是:1948年8月,晋察冀边区文联和晋冀鲁豫边区文联联合召开华北文艺工作者会议,决定两个边区文联合并,成立华北文艺界协会,并创办《华北文艺》,刊物编辑部根据会议确定的“必须更多更好地反映人民解放战争,反映土地改革,反映生产建设”的精神,阐明了办刊宗旨:表现人民争取胜利的信心,开展文化宣传普及工作,建立经常的文艺批评。同时根据进城前进城后不同的斗争环境,作品的体裁也相应发生改变。主要撰稿人除上述几位编者外,还有杨朔、王亚平、萧三、严辰、周巍峙、贺敬之、草明、胡可、董均伦、董彦夫等人。
今春,有机会参观河北现代文学馆,见到许多战斗在生活在河北的作家们那个火红年代的图片,很生感触,其中有不少上述作家的年轻身影。可惜偌大的馆内却极缺少原版本的刊物,如果《华北文艺》放在那,一定会引起当年参与者的青春回忆。
(2006年3月22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