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罗艺术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杰出成果,是东方艺术研究中一个少不了的概念。 这种希腊化的佛像,被称作“阿波罗式的佛像”,或有人干脆就把它说成是“长着阿波罗容貌的佛像或菩萨”。
古犍陀罗地区相当于今天巴基斯坦西北部的白沙瓦和阿富汗东南部。犍陀罗一词,始见于两千多年前

旅顺博物馆收藏一部分古犍陀罗地区的石雕佛像,包括佛教初创时期和衰落时期的造像,时间跨度一千余年,这些佛像是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于1912~1914年在古印度考察佛教圣迹时所获,是国内唯一的一宗收藏。
据考古发现,犍陀罗佛像的创始,可以追溯到贵霜王朝迦腻色迦时代,迦腻色伽崇拜佛教,因此佛教艺术得以繁荣。犍陀罗艺术是划时代的,在它之前,佛教艺艺术中被崇拜的图像一直是象征性的动植物和纪念物,从犍陀罗开始建造大批佛塔、寺院,并依照希腊、罗马神像雕刻了大量佛像、菩萨佛。
上左图是一件存于旅顺博物馆的佛像礼拜浮雕。此浮雕代表了犍陀罗早期的造像风格,是一件保存较为完整的文物,它原本置放在寺庙中,供信徒礼拜之用。浮雕中间刻画的就是佛陀,他表情慈祥,目光俯视,面带睿智的微笑,袈裟的纹理流畅而清晰,表现出厚重的质感。佛陀右手施无畏印,左手轻握衣襟,手形修长,手指间刻有慢网相,在佛的身旁站立着两位供养人,一为僧人,一为俗人,二人均做礼拜姿势。他们虔诚肃立,表达了对佛陀深深的崇拜。供养人身旁雕有科林斯式石柱,这件浮雕的世

上右图是一尊犍陀罗单体造像头部,其面部雕塑极其精美,有着波浪式的发髻、宽平的额头、平直的鼻梁和长圆的脸庞,佛陀微睁的双眼和深陷的嘴角,于温和俊朗间表现出刚毅超然的非凡气度。佛像从鼻梁、眼窝、嘴唇到下巴都带有欧洲人的某些特征,但在表现精神内质上,如面颜滋润、双目微闭、宽容祥和,又是一种东方灵魂的高尚梦幻。这种犍陀罗佛像艺术溶入了古印度的佛教思想和古希腊的人体造型艺术及神学思想,所以它兼具东西方文化之美。
犍陀罗造像的一般特征是:脸型椭圆,五官端正,深眼、薄唇、高鼻,肉髻上有希腊雕刻常见的波浪式卷发;佛像的面部表情平淡、高贵、冷静,通常眼睛半闭,突出冥想内省的精神境界;佛身通常着希腊罗马式披袍,衣褶起伏堆叠,质感很强。我们从上面的两件雕塑中就可见一斑。
两汉之际,犍陀罗艺术随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佛教造像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都可以找到犍陀罗造像的痕迹。
随着战争的洗礼,犍陀罗地区的佛像已所剩无几。在当今世界,保存犍陀罗艺术品较多的只有英国伦敦的大不列颠博物馆和印度的加尔各答博物馆。因而收藏在旅顺博物馆这些藏品也就弥足珍贵。
(2006年3月22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