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唐城队,对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故居作了考古发掘,历时6个月。发掘的遗迹有宅院、庭园、水渠、作坊、道路等等,出土了珍贵文物10
00多件。揭示了与这位伟大诗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种种文化现象。这方多足辟雍瓷砚就是珍品中的一件,砚台整体呈圆形,直径19厘米,砚面侈口,砚堂平坦凸起,周边有贮水凹槽一周。槽外一侧附有两个杯状筒,砚台底部有21个兽蹄状足。此砚器形规整, 端庄大气,立意生动,用赏兼得,比起方形砚犹胜一筹。(附图)砚为文房用具之一,为磨墨工具,又称砚台。在我国文房四宝中,古砚可能是最早出现,它有着悠久漫长的发展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便知道使用研磨器磨制颜料、绘制图案,这种研磨器就是砚的雏形。发展到汉代,砚的形制已基本规范,当时便有用石、陶、铜、漆为主要质地做成圆形三足砚,嗣后砚足逐渐增多。三国时期,由于瓷器业的迅猛发展,这时才开始出现用瓷制砚台的风气,而且在制作上精益求精,相互争妍,以至到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一种带足的砚台制作,风靡一时、独领风骚。魏晋时多流行三足或四蹄的青瓷圆盘瓷砚;南北朝时,其砚堂开始向上隆起,砚台周围出现了一周带凹的水槽,以便润笔蘸墨之用,显示出实用功能,这时砚足由三、四个小蹄足发展到六、八、十或者更多的珠足砚。发展至此,人们对这种多足砚开始将它称之为“辟雍砚”。
瓷砚发展史上,,辟雍砚是独具特色的一个品类。因遗存稀罕,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为世人所识,遂为公私藏家所青睐。辟雍砚的由来据考:因圆形而周边环水如辟雍而名。“辟雍”一词,亦作“璧雍”,因四周环水,形如玉璧而得名。汉班固《白虎通·辟雍》载“辟者,璧也。像璧圆又以法尺,于雍水侧,像教化流行也。”辟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是“天子之学”的场地,是“行礼乐,宣德化”的地方。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称之。古代重视教育,把老师列于“天地君亲”之后,天子除翰林院别的机关不去,只亲临太学讲学行礼,叫临雍,表示关切。
根据史载,汉代开始在太学里建造辟雍。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辟雍砚始于东汉后期,宋以后就不多见了。此种砚在形制上,主要特点是砚池围绕砚堂周边,如辟雍环水。白居易遗址出土的这件辟雍砚,就很有代表性。此砚砚面居中,研堂与墨池相连。砚台四周留有深槽储水,以便书画家润笔蘸墨之用;砚台中心高高隆起,砚面突起而不施釉,以便研墨;槽外附有杯状筒,便于放笔;下部用为数众多的蹄形足承托,足部突出。此砚磨墨、贮墨、插笔功能兼备,朴素实用,匠心独具,可谓砚中一绝。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四宝研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正因为此,历代文人墨客,对砚情有独钟,藏砚、赏砚成为风气。辟雍砚是颇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素为收藏爱好者所青睐。它的出现也具有其特定的社会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辟雍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所以人们才将只供帝王来行礼讲学的殿堂作为素材模仿到日常所用的砚台中,其用意自然是激励那些文人墨客向着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努力挺进,以期能够有幸进入辟雍,得到帝王的亲自教导,光宗耀祖。其作用有点像今天我们常用的座右铭。也正是这种社会需求刺激了制瓷工匠们的创造性,将高雅的寓意寄情于砚形,留下了记录这一文化遗产的珍贵文物资料。
(2006年8月2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