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增强忧患意识
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2007年04月05日06:41 执笔:左宪民(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
原编者按 :新华社近日先后转发《光明日报》署名文章《论增强忧患意识》、《论增强公仆意识》、《论增强节俭意识》,本报今起分三天予以刊发,敬请关注。
两会期间,胡**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
这“三个意识”,概括了我们党对领导干部的很多要求,在新形势下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中的忧患意识,具有强烈的警醒作用。
“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古代先哲们虽然发现了事物兴衰变易的现象,但都难以摆脱“历史周期率”的怪圈。惟有马克思主义,才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们正确认识不同社会盛衰兴亡的原因以及增强忧患意识的必要性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善于辩证地、全面地看待成就与问题,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挑战和风险,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更加勤勉地工作,更加严格地自律,更加自觉地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
两会期间,胡**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这“三个意识”,概括了我们党对领导干部的很多要求,在新形势下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中的忧患意识,具有强烈的警醒作用。只有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我们才能辩证地看待形势,辩证地看待成绩,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
治国古训蕴含宝贵启示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这一充满辩证法的警世名言,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铭记。从古代先哲们对忧患意识的最早论述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启示。
早在《周易》中,就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之说。后来《左传》中也称:“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襄公十一年)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列国之间纵横捭阖,兴衰无常,国家安危不时发生转换,存亡继绝甚至就在一事一策之间。于是,很多政治家、思想家便疾声告诫:“于安思危,危则虑安。”(《战国策·楚策四》)后来,人们不断总结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称:“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唐·吴兢《贞观政要·灾祥》卷十)。唐朝著名政治家魏征明确指出:“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他还比喻说:“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因此,他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唐太宗:“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这种忧患意识,是基于对事物矛盾法则的深刻理解,是对国家兴衰存亡内在规律的重要思考。宇宙沧桑,天地万物,无不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有阴便有阳,有仁便有义,有善便有恶,有语便有嘿,有动便有静。”(宋·朱熹《语类》卷九十五)这种对立的两个方面有机结合于一个整体之中,相互依存,辩证统一,即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它们的矛盾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在这种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矛盾双方所处的地位也常常发生变易,从而出现现代辩证法所说的否定之否定的现象。恒常的事物是没有的,一种因素里很可能蕴含着否定自己的另一种因素。古人很早就从大量的社会现实中注意到了这种现象,认为“昌必有衰,兴必有废”(汉·王充《论衡·治期》)。这实际上告诉人们,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要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兴盛了就可能开始衰落,即所谓“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管子·重令》)
把这种道理应用到治国理政当中,那些善于总结经验的思想家、政治家们便意识到,一个朝代、一个政权的繁荣和稳定也不是绝对的。兴衰成败是常有的事情。初当政时,雄心勃勃,励精图治,革故鼎新,廉洁勤政,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面貌。但时间一长,既得利益捆住了自己的手脚,惰性增长,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纲常废弛,在表面的太平景象之下,便蕴藏和积聚起种种矛盾。如果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日渐尖锐,遇到某种导火索,便会骤然爆发,把那种太平盛世的衣装撕得七零八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一些有远见的、清醒的政治家、思想家,便时时警告:“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
居安思危掌握历史主动
那么,安危变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现代政党为什么一定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呢?
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们,虽然发现了事物兴衰变易的现象,并力图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但都没有找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个最根本的原因。因此,往往将其归结为某种外在的、神秘的“天命”,或认为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因果报应”和“轮回”现象。虽然也有一些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力图通过自身的努力,避免衰亡的命运,有的也收到相当的效果,但从根本上来说,古代的封建王朝,都难以摆脱黄炎培先生所说的“历史周期率”的怪圈。
惟有马克思主义,才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们正确认识不同社会盛衰兴亡的原因以及增强忧患意识的必要性指明了方向。
纵观古今,国家兴衰,文明交替,都有两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一种是客观因素,一种是主观因素。客观的,首先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新陈代谢规律。按照这一规律,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旧的事物不断衰亡,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新陈代谢史。
而这种新陈代谢在人类社会如何发生,又由社会的基本矛盾所决定。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历史发展过程中任何朝代的兴衰存亡,任何阶级和政治集团的命运,归根到底都是由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所决定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由于有这样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的任何事情和现象,都成为天定的了。事实恰恰相反。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类本身。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干什么、不干什么,是可以由人自身来选择的。人不能制造或消灭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客观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使客观规律作用的方向和结果符合人的选择和努力。
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先进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党和国家政权的性质,我们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党有资格在中国长期执政。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够长治久安。但是,究竟能否做到这一点,除了客观的规律和条件外,在相当程度上,还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一个党过去先进,不能保证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也不能保证永远先进。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矛盾双方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换。今天一路顺风,明天可能逆水行舟;今天“山穷水尽”,明天或许又“柳暗花明”。这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道理。所以,困难时不能丧失信心;顺利时,则要预防灾难的降临。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如果以为今天形势好了,条件好了,便可以无所顾忌,为所欲为,甚至骄奢淫逸,腐化堕落,那么等待他的必然是垮台。世界上一些共产党丧失政权,自我瓦解的事实,就是最典型、最惨痛的教训。
所以,我们党一再提醒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忧患意识。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向全党同志十分明确地强调,务必增强忧患意识,务必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压力,继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同心同德地把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517页)以胡**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一再强调,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面临的问题,不断提高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胡**总书记强调:“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为了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为了始终保持党的执政地位,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任何可能到来的风险面前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而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锐意进取提高防患能力
增强忧患意识,就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辩证地、全面地看待成就与问题的关系,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挑战和风险,从而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更加勤勉地工作,更加严格地自律,更加自觉地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
首先,要更加全面地看待形势,在成绩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取得的成就世人瞩目。面向未来,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发展还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在国际上,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但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外部势力对我国的安全不断提出新的挑战。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和因素都要看到,既不能只看到问题而否认成就,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失去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失去信心;又不能只看到成就看不到问题,满眼鲜花,不见荆棘,以致盲目乐观,忘乎所以。
第二,要更加勤勉地治国理政,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忧患”二字,有“忧”有“患”。对“患”要“忧”,但首先还是要“防”。增强忧患意识,最根本的是提高防患能力。而防患的首要之举,就是把国家治理得更好,真正做到固本强基,防患于未然。这就要求我们,坚定地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执政兴国的岗位上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定地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履行自己的职责,发挥自己的作用。要发展大好形势,更要注重解决存在的问题,尽最大努力消除影响发展和安全的隐患,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要更加坚定地改革创新,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古今中外,历来有创业容易守业难之说。创业其实并不容易,但为什么说守业反而更难呢?原因之一,就是胜利了、掌权了,也得到了很多实际的利益,于是便渐渐怠惰起来,不思进取,懒于作为,思想慢慢僵化,作风逐渐腐化,及至形成风气,再想挽救也就难了。所以,增强忧患意识,必须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走在时代前列为坐标,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永远不满足于守成,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坚持不懈地追求更高更新更优更好的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改革开放,不失时机地在一些重要领域和方面实现改革的新突破。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竞争。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永攀高峰的精神创造一流的业绩,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第四,要更加自觉地艰苦奋斗,防止奢靡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滋长。“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咏史》)任何社会,如果任由奢靡之风和腐败现象滋长,都必然会耗费国家的财富,消蚀人们的灵魂,毒化社会的风气,扩大社会的裂痕。一个国家、一种政治力量的衰败,往往是从这种内囊的腐败开始的。所以,我们党历来强调艰苦奋斗的精神。以胡**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贯要求我们牢记“两个务必”,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经过将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财富增长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在世界上我国仍然处在不发达国家行列,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逐步积累起来的财富,只要被13亿人口这个数字一除,就微不足道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铺张浪费,更没有任何理由让各种骄奢淫逸行为滋生。增强忧患意识,就必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要经得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考验,廉洁自律,反对腐败,筑牢思想上、制度上的防线,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积极健康情趣,让勤政廉洁的浩然正气在党内外吹拂荡漾。
第五,要更加忠实地执政为民,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个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政党,中国的国家政权是人民自己的政权。增强忧患意识,最重要的是要时刻防止脱离群众。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实施一切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职责,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关心和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组织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使我们党和国家政权的生命之根永远深扎在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