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柏坡纪念馆收藏着一幅吴冠中先生在1972年秋作的《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油画。这幅油画纵179厘米,横153厘米,画在一块粗糙的白色亚麻布上,木框,保存完好。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革命圣地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的秋景。画面的背景是以唐塔脑为中心的连绵群山,画面的主体是柏坡湖岸上水泥砸顶、白墙合围、静谧庄严的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大院,前景是充满灵动感
的柏坡湖、游船、水草、酸枣树等景物。除此之外,打着红旗穿着绿军装的红卫兵、扎着白羊肚手巾的农民和梳着小辫穿着各种颜色衣服的学生,活动在中共中央旧址。这幅作品布局均衡、用色淡雅清新、意境明朗空灵,藏情于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北方小山村所特有的乡土气息。1966年,随着“文革”的爆发,中国美术界掀起了“批黑画”的波澜,一大批著名画家受到牵连。吴冠中先生也于1969年末被下放到河北省石家庄获鹿县(今鹿泉县)李村部队的农场劳动,并禁止作画,直到1971年农场的管理有了一些松动,才被允许每周作画一天。吴冠中先生已有多年没有摸过画笔,特别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托人捎来了画笔和颜料,用一侧带背把的粪筐作画架、用农村简易的小黑板作画板,开始了他北方乡土系列的创作,当地人戏称他为“粪筐”画家。
1972年秋,中央工艺美院谷嶙、蒋成迁等人给河北省平山县宁冈济冶区作展览。展览结束后,谷嶙等人来到西柏坡参观写生。当时西柏柏坡建设指挥部副组长杜炳义看到几位的写生很好,便提出能否给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作画。蒋成迁答到,你如果真打算给中共中央旧址作画,我院有一位油画教授在获鹿县李村部队农场劳动,我可以帮你把他请过来给你指挥部作画。杜炳义听后当即表示同意。几天后,吴冠中先生在李村部队的安排下来到西柏坡。
在那特殊的历史时期,吴冠中先生并没有受到宾客的礼遇,而是在受管制的情况下活动。他住在西柏坡建设指挥部的招待所,吃在建设指挥部的食堂里。为了画好《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吴冠中在西柏坡生活了一个月的时间,转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写生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等中共中央旧址大院的每处旧居;走访了当地的人民群众,询问了当年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大院的建筑情况。
吴冠中先生在西柏坡的一个月时间里,除了作画以外,很少与大家进行攀谈,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带上干粮背上画夹出发了,一直到傍晚不能看到周围景色时,才回到住处。即使是晚上时间吴冠中先生也不肯停止对艺术的追求,而是利用这些时间对白天的作品进行琢磨和修改。他时常是一手拿着馒头,一手拿着画笔一丝不苟的改画。然而,吴冠中先生在这里偶尔也能享受到一次“奢侈”的生活,那便是有时晚上回来可以吃到一条从柏坡湖中打捞上来做好的鲤鱼。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油画的最后完成,在当时得到了群众的点头和专家的鼓掌。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刘少奇同志旧居当时没有复原,因此没有出现在画面中,而且吴冠中先生也没有在这幅作品中留下自己的姓名和时间。30多年过去了,为了尽可能减少这幅作品留下的遗憾,2006年6月16日,我们到北京拜访了吴冠中先生请他为这幅油画作了签名。历史虽然仍有缺憾,但这幅《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油画却蕴含着吴冠中先生对革命圣地的真挚感情和对艺术的热烈追求;更见证着吴冠中先生艺术人生中的坎坷和艰辛。
1997年5月23日,《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油画经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鉴定组鉴定为国家-文物。
(2006年8月2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