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保(1752~1824),满洲正黄旗人,觉罗氏,后改为董鄂氏。字冶亭,又字铁卿、梅庵、梅翁。十六岁国子监卒业,十九岁顺天乡试中举,两年后考取进士,授为吏部主事,自此踏入仕途。因其年
轻才高,颇得大学士阿桂的器重,屡次保荐,获乾隆帝赏识,授以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乾隆五十四年(1789)升任礼部侍郎。此后又多有职位,仕途上也几经坎坷,道光初元因目疾乞休时,只蒙赐三品卿衔,三年后病逝。铁保不仅是一位任职朝廷的官员,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书法家。出身满洲八旗的他,自幼受汉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于诗文、书法方面打下很好的基础。他习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一样是循“帖学”、“馆阁体”的老路,但由于他天赋较高,且临池勤奋刻苦,终卓然成家,为世所重。其书法以晋唐人为宗,由“二王”下及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孙过庭、怀素,无不心摹手追,悉心精研,于汉碑分隶、宋、元、明诸大家也多所涉猎。
吉林省博物院藏铁保《论书轴》,纸本,纵100.8厘米,横41厘米,此件书作是送给樊卿年的,未留年款,从书风上看,应是他的晚年之作。书写内容为临习王羲之书法的心得与见解,云:“兰亭叙最重行间章法,余临书乃与原本有异取,不必规规相袭也。”此书以中锋为主,兼有侧锋,运笔圆畅劲健,丰而有骨,瘦不枯弱,不浮不滞,不媚不拙,字径字距看似相似,却以笔画的粗细向背,体现变化之态,字间很少作连绵之笔,但彼此呼应,气韵贯通。铁保一生始终不辍临写前人书迹,他六十岁岁以后,虽已书名大著,但仍坚持临摹以为常课,从其传世的临帖之作观之,于“二王”法书及唐人《争座位帖》、《书谱》等用功尤深。
铁保临仿古帖,不拘泥于形似,而更注重神似,且形与神的分寸感把握得恰到好处。他认为后人的临作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对原作的再次阐释,这种阐释过程往往会这样体现出来:即书写者原先的经验积累再加上将原作某一方面的特征加以放大,随后就成了两个人不同时期的交流,可见临作的适当发挥要比忠实临写要更具有意义。我们从铁保存世的临写作品《颜真卿争座位帖》、《临王记位帖》等书迹上,皆可看到他的这种临书见解的实践。
在清末的书坛上,铁保与翁方纲、刘墉、成亲王齐名,有“翁刘成铁”之称谓。
(2006年11月8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