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墨技术主体精髓,能世代赓续,传承不辍,累积为中国墨文化轴心,流播四方。熟稔于胸的刻墨艺人,奏刀雕版,墨模、木雕间,臻入化境,刻模艺术因而活力无限。这里展示一锭清嘉庆年间湖南地区
所制墨,与好墨同仁共赏。墨成传统长方形,正面阴识楷书“炼石补天”填金,下篆书“如松堂”。一面上端刻山石突兀,以国画笔法牛毛皴和斧劈皴出之,此时刻刀替代了画笔,有明清山水画风韵。石之一旁浮云缭绕,仙气飘逸,云气中,我们人类共同祖先“女娲”正炼石正酣。她肩披树皮衣裳,上身*,佩带耳环,腰围兽皮,裙摆拖地,赤足山间,微皱眉头下一双忧郁眼睛格外醒目。“女娲补天”语出《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后代为颂扬女娲补天之功,将其列入三皇五帝。《说文·女部》释云:“娲,古之神圣女,代万物者也。”汉代,女娲与伏羲以蛇身交尾形象出现的半蛇半人的人蛇混合体,此图已定型一容貌姣好的女子了。新近研究表明,中原一带几千年前曾遭受陨石袭击,天崩地裂,草木俱焚。这场灾害破坏了先民生存环境,人民无法生活。“女娲”可能是一母系氏族族长,在她带领下战胜自然灾害。后人传为神话,永远纪念这位伟大母亲。最浪漫的是唐代诗人李贺吟咏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之句。那份激活生命潜质,生生不息的比喻,神秘的娲皇瞬间与诗人心灵交汇,无声地溶入永久文学汪洋。
“炼石补天”图是借鉴了明代《方氏墨谱》和《程氏墨苑》中“女娲补天”墨为蓝本,图案近似,这表明清代有些墨模设计都多少参照明墨的特征,但此墨丰富了明版图案。山石树木多用国画技法装饰,这是刻模一大进步。程方墨品对照此锭墨,明墨粗犷朴质,清墨精细雅致,与明墨最大不同的是清代墨漱金呈现多种色阶,由淡至浓,层层渲染,步步推进。墨所绘娲皇身体-部分和手足用淡青-金,兽皮加深-,裙子近金-,披肩漱金最浓,四个层次着金,充分凸现人物多元视觉效果。加上石绿、石蓝点缀腰带,能不美艳动人。这种填金法在康熙乾隆年间较普遍采用。故宫博物院出版《文房四宝·笔墨》一书载“乾隆甲子年春之月造‘群仙高会’墨”,从制法和人物漱金方法上与此墨相近,可一窥互相关系。墨顶署“超顶油烟”墨侧“潭州雷晋昌制”,潭州是长沙,湖南长沙雷晋昌造墨遗存殊少,周绍良《清墨纵谈》录有二方雷氏墨,年代在嘉庆间。周先生怀疑雷晋昌是一文具商号,聘请人刻模造墨,自产自销。这有待今后发现更多雷氏墨来判断。值得赞赏的是湖南有良匠巧工制墨,有此一锭足光湘墨风采。
(2007年2月7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