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足支圆形砚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宋人

洪适在《歙砚说》中称:“砚之形制不一,古人有以蚌为之者,取之适用而已”。说明自古以来,砚的形制变化都以“适用”与否为转移。众所周知
,以足支撑的砚台称为足支砚,该砚形流行于盛唐之前,这与当时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有关。汉墓出土的石砚多为圆饼形,有的就是三足支撑。发展到晋代,砚面已由圆饼形演变为钅敖形、辟雍形,砚足也由三足演变为多足。米芾在其《砚史》中也称:“晋砚见于顾恺之画者,有于天生叠石上刊人面者,有十蹄圆铜砚中如钅敖者,余尝以紫石作之”。唐代的箕形砚,宋代的鼎形砚亦属足支形砚。即使宋代的主流砚形——插手砚,也保留着足支砚形的遗风。无非是由兽足、乳足演变为墙足而已。从我收藏的三方足支圆形砚也可发现一些传承的痕迹。

其一、三足圆形石砚,该砚径17厘米,高5.5厘米,石质坚致似玉,砚面光滑,三足与砚侧垂直,周边有W形饰纹,线条简洁流畅,增加了砚的美感。该砚风格古朴,造形简洁明快,土侵明显,系汉砚中较为典型的一种。其二、三足钅敖形澄泥砚,该砚径20厘米,高4.5厘米,泥质近似红陶,砚面微突,围以窄边,成钅敖形,三足突出砚侧面,星锈斑斑,旧气开门。该砚的三足支撑是继承了汉砚的特征,而钅敖形又体现了晋砚的特色。其三,三足辟雍形石砚,该砚径29厘米,高6厘米,紫石,砚面为辟雍形,砚底凹圆,三乳足。做工工简练,锈迹斑剥,传世包浆开门。该砚跟1952年安徽省休宁县宋朱日希颜夫妇墓出土的圆形三足歙砚类似,正像苏云先生介绍此砚时所说,可为上承两晋之遗风,下启宋明之先河,诚为砚形演变的重要资料。

当然,砚台的演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总会是交叉存在,并出现一些过渡砚形,况且历代又有仿古砚存在,所以单纯以砚形断代未必很准确,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考虑。

(2007年1月24日8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