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一次偶然的寻觅中,在景德镇焦化煤气厂附近的昌江河滩上意外拾得一小枚瓷片,其残损程度虽然很高,但底面的“泰昌”清晰可辨,正面亦绘有青花纹饰。这是否就是明代泰昌年制青花瓷呢?
泰昌皇帝,即朱常洛,1620年八月初一登基,九月初一即病亡,是一位在位仅1个月的短命皇帝,介于万历帝和天启帝之间。因其定次年为泰昌元年(1621),所以实际上根本来不及生产泰昌年制款的官窑瓷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民窑也没有生产有泰昌纪年款的瓷器,但至今还没有能够确认为泰昌年本款的瓷器。据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记载:1981年,香港出版的《明末清初瓷展》中,有一署款为“明泰昌元年造”的青花缠枝莲双耳香炉,认为是1937—1938年的仿品。这种仿造稀有年款的现象在民国时较普遍,因此凡书此类款识的均应怀疑其真实性。事实上,许多学者认为,从万历瓷和天启瓷中分离出泰昌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民窑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本朝风格的瓷器。
那么,笔者这件青花小残片是否是泰昌年制款呢?笔者在查阅熊寥先生的《中国历代陶瓷款识大典》等书,并结合以前积累的一些知识,可以初步断定,在堂名款和吉语款中并没有包含“泰昌”的款识。因此,也就可以初步确定其为“泰昌年制”款。假如其是“泰昌年制”款,那么是否为本朝款呢?这只能从胎釉和青花料的特征加以仔细推敲了。
万历后期至崇祯时期,青花料的提炼技术取得了重大进步,由嘉靖及之前的水选法转变为火煅法。火煅法的具体操作程序在成书于崇祯末年的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有详细记载,这里就不赘述了,总之,这种办法使得景德镇青青花瓷在使用国产浙江青花料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取得与进口料相似的明快发色。笔者这块青花残片,发色鲜艳明快,呈一种接近“翠毛蓝”的色调,应为提纯的国产浙料之上品料所绘。纹饰面积虽很小,但其洒脱有力的笔触仍清晰可见,特别是6—7道有力的短线非仿品之所能及。釉面润洁,光泽柔和,似有被流水经久磨泡之痕迹,胎骨坚韧并与釉结合很好,但并不很致密,有一些杂质存在,这些都与明末胎釉的特征相符合。因此,综上笔者可基本推测其为晚明产品。
当然,由于这块青花瓷片过于残损,其真正年代的确不能妄下论断,笔者的判断可能有失之偏颇之处,在此谬发议论与各位同仁共商榷。
(2007年1月31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