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隋唐至清代玉器学术讨论会”于11月20—22日在上海博物馆举行。
近年来,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新进展,大批古玉不断出土,极大地丰富和开阔了人们对古玉的既有认识与眼界,从而出现了研究与收藏古玉的持续热潮。但相比之下,隋唐以前和隋唐以后的研究呈现出较不平衡的状况,学者们大都将兴趣和目光投注于前者,而对后者则关注程度较小。这一方面是由于后者经科学考古出土的标准器较少,影响和制约了人们对其研究;另一方面,也与人们对其主观重视不足有关。而事实上,隋唐以后玉器整体上在种类、数量、雕琢工艺水平和社会化程度上均大大超过隋唐之前,作为玉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应该予以忽视。基于此,上海博物馆举办这次研讨会,旨在促进和推动对隋唐以后玉器的研究,弥补目前学术研究中的某些不足,以便更好地把握和展示中国玉器发展演变的全貌,认识其在整个中国历史进程和文化史中的应有地位。
本次会议参加代表近百人,分别为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等地的海内外学者,共提交论文30余篇,内容涉及面较广,既有新的考古发现资料公布,又有各项专题研究。不少论文依据出土实物及文献记载,提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新观点。会议期间,代表们就有关唐代胡人伎乐纹玉带、元代的民族玉器制作地点,元代炉顶或帽顶的定名问题以及持荷玉童、玉兽、玉带的断代问题等展开了气氛热烈的讨论。会议还组织代表观摩了从全国各地10多所博物馆、考古所、文管所(会、处、办)商借到的130余件隋唐至清代出土玉器实物标本,这些标本不少是未经正式发表的新资料,它们对认识此一阶段玉器的时代风格、造型特征、纹饰图案、工艺制作等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并为断代等研究昭示了极为科学的依据。如浙江临安五代吴越国马王后墓和数月月前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的五代玉器,四川广汉、蓬安、华蓥窖藏或墓地出土的宋代玉器,辽宁朝阳北塔天宫出土的辽代玉器,陕西户县出土的元代玉器,上海松江西林塔、李塔,嘉定法华塔及元明清墓葬出土的唐至清代玉器等,都令与会者产生了全新观感。这次研讨会的特点之一是观摩实物可以上手研究,此一方式获得了代表们的广泛好评。
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写的《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一书也在会议前夕正式出版,对本次会议的学术研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宋兆麟在《寻根》2001年第5期发表的《红山文化“石犁”考》一文中说: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而且是中国文明起源地之一。作者对红山文化石耜的初步研究后认为:红山文化有发达的耜耕农业。这在当时东北亚地区也是处于先进的地位。红山文化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文化,但渔猎经济也相当活跃,当时大量使用细石器就是一个特征。发达的耜耕农业是红山文化私有制产生的基础。耜耕农业的发达,使人们除满足自身的基本衣食之需外,也有了一定剩余产品,为私有制的产生,制玉专门手工业的出现提供了可能。红山文化正在迈向文明时代的门槛。
刘国祥在《北方文物》2001年第4期发表的《吉林史前玉器试探》一文中说:吉林在研究史前玉器起源和该地区的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作者统计了19处遗址中共发掘出土的49件史前玉器,出土玉器主要有斧、凿、镞等,通过对相关遗址的材料比较研究表明,吉林省的史前玉器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年代在公元前7500年—前6500年,第二和第三阶段年代在公元前5500—前4000年。吉林和黑龙江出土的史前玉器有许多共同特征,且明显不同于辽宁西部和内蒙东南部出土的玉器,吉林地区应成为探寻东北地区史前玉器起源的重要区域之一。
杨泓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6期发表的《中国古代甲胄续论》一文中说:自1976年发表关于中国古代甲胄的论文至今已过了25年。1980年,《中国古代的甲胄》收入《中国古兵器论丛》一书时,作者又参照新的考古资料,补充了第二篇论文《中国古代甲胄的新发现和有关问题》。现作者再次结合近年的考古新发现和对金属甲胄资料金相鉴定的重要成果,撰就有关古代甲胄的第三篇论文,又一次勾勒我国古代十六国以前的甲胄发展轨迹,对甲胄的材质和发展演变提出新的见解。论文重视对考古材料的运用,分阶段论述了先秦、秦、西汉、魏晋南北朝以至十六国甲胄制作材料、工艺的演进变化,纠正了历史上的讹传,进一步揭示出古代战争中甲胄发展的真实面貌。
白云翔在《北方文物》2001年第4期发表的《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的考古学观察》一文中说: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汉王朝的400多年间,是中国和朝鲜半岛交往的一个重要时期。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国和朝鲜半岛两地考古发现的城址、竖穴土圹墓、竖穴木椁墓和瓮棺葬等墓葬,瓦当、铜镜、钱币以及盖弓帽等出土遗物的比较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汉王朝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即有-上的联系,又有文化上和经济上的交流。公元前2世纪后半和公元前后,是交往的两个高潮时期。这种交往,是通过辽东半岛路线和渤海及黄海等海上通道实现的。汉文物的流入、技术的传播、文化的交流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于朝鲜半岛国家的形成有着某种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