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召开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0月11日上午,“史前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日本中国史前文化交流研究实行委员会协办。中国学者近50人及专程从日本赶来的180余位考古学者和历史、考古爱好者参加了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王巍博士在“史前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主题演讲中指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对日本列岛的影响至迟可以上溯至距今7000多年前,其影响和传播的路线除已被指出的从长江下游至日本九州地区和日本本州的路线外,可能还存在着从中国东北地区经俄罗斯沿海州到日本北海道和本州东北地区这一路线,其具体证据是,在这一区域,使用形状和制法都十分相近的玉玦(耳环)和条形玉坠的装饰品组合。这两种玉器约距今8000年左右已经在出现中国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东南部地区,俄罗斯沿海州和日本北海道南部和日本本州东北部沿海地区距今7000多年前也出现了这类玉器。并且该地区在这一时期开始,此前常见的圜底陶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平底筒形陶器的流行,纹饰特点也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同类遗址存在相似之处。这些现象说明当时可能存在着一条北方的传播路线,日本海两岸的人们可能发生了交流,尽管交流的规模可能不大,且可能是时断时续的,但它却是东北亚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的开端。这一新观点得到了与会中日学者的赞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刘国祥副教授介绍了内蒙古兴隆沟遗址的最新发掘成果,兴隆沟遗址分为3个地点,分别属于距今75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距今5500年前的红山文化和距今4000年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3次发掘在房屋形制、聚落布局、居室葬俗、经济形态、原始宗教信仰、环境考古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对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及早期社会发展进程研究、东北亚地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等均具有推动作用。

会上,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的贾笑冰和日本奈良平城宫调查部长冈村道雄分别对作为中日史前文化比较研究主要对象的中国东北地区兴隆洼文化和日本东北地区的绳纹文化的概况做了介绍。考古研究所的赵志军博士在兴隆沟遗址出土的植物遗骸中发现了少量炭化的粟,这一发现将我国栽培粟的出现年代提前了近1000年。袁靖博士在兴隆沟遗址中发现了家犬的骨骼,从而证明在距今8000年前,家犬已经被当地的先民所饲养。在遗址出土的为数众多的猪类动物骨骼中,发现少量骨骼标本有从早期家猪的特征,表明当时可能已经开始饲养家猪。王小庆博士通过对石器使用痕迹的研究,提出兴隆洼文化的石铲可能具有多种用途。

中日学者还就史前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开始的时间、交流的路线和内容、中国东北地区史前时期的自然环境、粟作农业的起源、以家猪、家犬为代表的家畜饲养的开始年代、史前时期人们的埋葬习俗和精神信仰、今后比较研究的方向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杨虎先生和安志敏先生分别就兴隆沟遗址及兴隆洼文化的研究方向及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研究应当加以注意和努力解决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受到了与会学者和其他听众的欢迎和好评。

(所 文)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