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省考古所在凤翔县孙家南头一带发现西汉时期的大型古仓储建筑基址,这是继华县京师仓和洛阳函谷关仓库建筑遗址之后全国范围内的第三次发现。西汉时此地曾为皇家水陆物资转运站。这为研究西汉时期千河流域漕运和河岸码头仓库存储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
这一建筑基址内地层堆积简单,耕土层、扰土层下即为厚8厘米的汉代文化层,底部普遍呈一层瓦片堆积,有夯土块,夹杂黑灰土和红烧土块。主体基址覆盖于第三层以下,出土遗物大多为粗绳纹板瓦、筒瓦残片及云纹瓦当、“长乐未央”瓦当,同时出土有货布、货泉、布泉、五铢、大泉五十等铜质钱币,以及铁铲、铁铧、铜镞等工具残件。
整个建筑不但规模宏大而且构筑工艺复杂。经勘探,建筑呈长方形,南北总长216米,东西宽33米,建筑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由周围的墙垣、通道、柱础石等遗迹组成。墙垣由东、西、南、北四周围墙构成,南北围墙之间又有两道隔墙,将整个建筑分为三个单元。现发掘的为仓储建筑正中部的一个单元和南、北部的两道隔墙,发掘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已能够全面展示整体建筑规模。 墙基间的通道南北各有两条,东西各有7条,四周墙基被通道分割为18块。所有通道底均有一层较厚踩踏面。通道两侧各有四道柱槽,有方形、圆形两种。墙基高台以内为挖深后夯筑的一低平面,呈长方方形,长50.6米,宽17.2米。地面上整齐有序排列分布柱基石,大都经过修凿形成一平整面。在地平面和础石上多处发现圆木烧过的木炭迹象,直径约为25厘米,残高一般为20~30厘米,最高有70厘米。这是仓储的建筑中心设施,为密集排列的础石上立圆木,再在圆木立柱上架空木板形成仓储的地面,从而远离土地面以防潮,同时密集的立柱也可以最大程度地承受重物负荷。较大础石上的立柱为建筑中部高屋顶的支柱,可以判定整体建筑屋顶有歇山,用以解决建筑跨度大的问题。负责发掘的省考古所雍城考古队队长田亚岐副研究员介绍,该仓储建筑基址西距千河300米左右,其东600米处的高台上为蕲年宫遗址,所以这次在此区域发现大型仓储建筑基址意义重大。它可以反映出,汉时千河水流很大,具备较大的漕运能力;而此地处于关中西部地区东西干道上的显要位置,具有水陆相互转运的重要作用。同时此仓储位置进一步说明蕲年宫作为西汉时期的-、经济、文化中心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此仓储内囤积的物资可能是专门供给蕲年宫需要的,这为研究西汉时期的-、经济、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另外,此区域曾出土过“百万石仓”瓦当,应与这处仓储建筑有密切的联系。这次发现的西汉时期码头形仓储建筑基址完整全面,最重要的是其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仓储转运和军需守备双重作用,对西汉时期经济中的仓储、漕运和军事中的战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如此大规模的仓储建筑和密集分布的柱基石式建筑特征,为研究西汉时期建筑艺术和大型仓储建筑提供了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