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 乌鲁木齐的大十字街,历史上一度有“小杨柳青”之誉,而我是杨柳青人的后代。光绪三年(1877),左宗棠平叛阿古柏的大军进入迪化以后,把“赶大营”的杨柳青商贩也带进了城。清军专门划出一条街道,商贩和兵丁都在这块规定的区域内互相做买卖,时间一长,这里就被称之为“买卖街”。附近的各族民众也逐渐把土特产品拿到这里来售卖,“买卖街”开始日益繁华热闹起来。当时迪化是通往南北疆的交通要道,整个城里因为战乱而使大片土地荒芜,入城的商贩们都可以在自己看中的地方建房。最初“赶大营”的首倡者安文忠在“买卖街”的“十字路”以东搭建了一所简易住房,这样一来,既可以住人又能存放货物,大家的日子也安定下来了。刚开始他们先在路边摆摊设点,家家户户的摊位相邻,互相间有个照应。在做小买卖的同时所有商家还轮流挑着担子到附近营房和乡村卖货,凭借着与生俱来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一代大营客们的生意日益红火起来。赚了钱的杨柳青人陆续回老家接老婆孩子来新疆,这些衣锦还乡的大营客们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后来者进疆经商开店,谋求生计。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后,倡兴商业,这时最早进疆的杨柳青商贩都已积累了比较充裕的资金,于是纷纷扩大经营,效仿京津铺面建房挂匾,大批杨柳青商人由行商改为坐商,形成了规模庞大、财力雄厚的天津商帮,居“新疆八帮”之首。“赶大营”兴盛了约50年之久,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才转入衰落。清末民初是杨柳青人在新疆发展的黄金时代。据宣统三年1911迪化总商会统计,当时迪化城内共有商户1134家,其中以杨柳青人为主体的津帮占90%以上,成为津帮商户最集中的城市,货物批发量占全部进疆货物的三分之二。此时最繁华的“十字街”便成为迪化的象征,被称之为“小杨柳青”。在“十字街”附近,也渐渐形成成了好几个杨柳青人的居住区,如汉城的八条里巷今天山区文化路一带、藩台巷今明德路、三角地今天山百货大楼至解放北路一带、北梁今民主路、小西门今乌鲁木齐市第二小学等地。据乌鲁木齐的一位老人回忆,“津门老八大家”都坐落在大十字街上。“十字街”的年节风俗和天津几乎没有区别,每年吃过腊八粥,人们就开始忙活过年,哪天扫房、哪天蒸馍馍、花卷、哪天办年货……全都按老规矩来。那会儿的年货五花八门,脸谱、灯笼、烟花爆竹以及杨柳青年画、对联、吊钱等吃的、玩的、用的应有尽有。杨柳青年画因吉祥喜庆,很受欢迎。每年春节前,都有大批年画运到迪化。一进农历腊月,“十字街”一带卖年画的地摊一家连着一家,年节的气氛就这样扑面而来。杨柳青年画的装饰性很强,内容也非常丰富,有四世同堂的“全家福”,有财神、门神、福、禄、寿三星高照图、“年年有鱼”,有取材神话故事象征夫妻恩爱的“和合二圣”,有祝贺新婚夫妇的“麒麟送子”等,慢慢地,有些地区还形成了专门批发杨柳青年画的市场,后来除了一些传统题材外,还出现了表现新疆民俗的“伊犁图”等独具特色的年画。卖对联是“十字街”的一道独特风景,“飞笔高子章”至今还是老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生在伊犁的我从小感受到的年节气氛是“汉人街”留下来的,想象“大十字”当年的情形该是大同小异吧。虽然是寒冬腊月,但卖者都精神抖擞,当场泼墨挥毫,龙飞凤舞,仅那架势就很抓人。大人们领着孩子,个个都兴高采烈的,一边哈着气,一边搓着手,挨个看过来,最后再转一圈才定下买哪个。当时迪化有个叫高子章的杨柳青人,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前后,他都身穿长棉袍,头戴圆顶黑绒帽,在大十字西北角摆上两张桌子,设摊写对联,现写现卖,因为只有在春节前后才能够看见他,所以只要他一出现,桌前就会围满来买对联和细心观赏的书法爱好者。传说高子章在写对联时,总是先将大红纸铺好,再离开桌子好几米,高高举起蘸满墨汁的笔,酝酿片刻,仿佛是灵感一闪,然后几个箭步冲到桌前,挥毫作联,一气呵成,因此人送雅号“飞笔高子章”。最让大十字引以为荣的该是它经历过的无数个唯一。据说,早年间迪化有个叫杨二能的师傅做了一手绝活——盒子花灯。这盒子灯是用三根长木杆搭起的一个高三角架,将一个约一米左右的大红色折叠的盒子吊在顶部。放灯时先将盒底部的导火线点着,一声炮响后,只见大盒子里又掉出一个小盒子,观众还没反应过来,小盒子已变成了五彩斑斓的小舞台,接着传统的戏剧画面就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草船借箭”、“嫦娥奔月”、“苏三起解”、“八仙过海”等等,看的人如痴如醉。迪化历史上共放过三次盒子灯,一次是杨增新给儿子完婚,另一次是金树仁在儿子婚礼上放过,最后一次便是在“十字街”让普通百姓看到了这一美妙绝伦的艺术品,可惜这一绝活随着杨二能师傅的去世早已失传,留给后人的是想象和遗憾。似水流年,花开花落,昨天和今天一直在互相印证,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不灭的影子,曾经在伊犁以杨柳青人著称的“汉人街”,多年以前就已经少有杨柳青人了。而今,乌鲁木齐的大十字也早已不是杨柳青人的江湖。今天的“大十字”商铺林立,仍是乌鲁木齐最繁华的商业区。走在这条路上,作为杨柳青人的后代,我既感觉到有一些温暖,又隐隐地有一些伤感。
稿源:《新疆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