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陵墓距离喀什市48公里,从疏附县往西南沿314国道驱车而行,穿过一片茫茫戈壁之后,就来到绿洲小镇乌帕尔。被人们称为“圣山”的乌帕尔山掩映在一片浓荫之中,远远望去,一座四方形的白色陵殿矗立在山顶之上,庄严而肃穆,仿佛是那位智者在巡视他的学子们。进入陵园,首先映人眼帘的是坐落在山脚下的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雕像,巨大的白色雕像,底座被鲜花簇拥着,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身着传统的维吾尔族服饰,身体直立,目视前方,右手执一本《突厥语大词典》,一派学者风范,目光悠远而凝重,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沿着小道拾级而上,不知从哪里涌出的泉水在小道两边淙淙流过,叮咚作响,直到走上一处平台,才找到了答案。原来这里有一眼清泉,当地人把它称作“智慧泉”,泉边的几株古杨枝繁叶茂,浓荫蔽日,树龄已有900余年,传说是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生前亲手所栽,在他去世后不久,几株杨树的根部突然涌出了泉水,当地人认为是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想把他的聪明和智慧留给后人,所以人们就把它称作“智慧泉”。直到现在,每逢诺鲁孜节,许多年轻人纷纷到清泉边,把自己写的文章投进泉水,在泉边唱歌、祈祷,希望自己的才智如泉涌一般,源源不断。泉边的古杨树枝上,缀满了五颜六色的碎布条,随风飘动,据说是许多游客为了表达对这位学者的景仰之情而特意系上的。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是出生于喀什的一位伟大的学者,他诞生在丝绸之路鼎盛时代。这位维吾尔族伟大学者以其语言学巨著《突厥语大词典》闻名于世,他与《福乐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为同时代人,也许正是那段辉煌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文化和不朽的巨著。经过潜力研究,他历时3年,四易其稿,用阿拉伯文编纂出流传千古的《突厥语大词典》,为世界各民族了解突厥文化搭建了一座桥梁,也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融合。该书提供了11世纪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突厥语诸民族语言、文化、人物、历史、民俗、天文、地地理、医学、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丰富知识。晚年时期,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重归故里,在他的出生地———现今疏附县乌帕尔乡开办了一所学校,他自任教师,度过了他的余生。去世后被当地群众安葬在乌帕尔山顶之上,当地人尊称其为“艾孜热特毛拉木”(意为“圣山”)。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踏着上山的台阶,坐北朝南的陵园分外高大肃穆,以米-雕花墙壁为主调,分正门的礼拜与北部的墓室、纪念馆两部分。礼拜寺四角的塔楼与穹顶上的小塔楼之上,都各有一弯新月徽标。正殿前悬挂着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巨幅画像,白须低垂,目光深邃,慈祥中蕴含着刚毅,栩栩如生。纪念馆里,陈列着《突厥语大词典》的各种版本及其与作者有关的各种文物古籍,其他还有一些在附近出土的各类文物。陵园背后有一眼清水泉,清流潺潺,自山顶绕山腰一周蜿蜒而下,滋润着山上的树木和花草。站在山顶的陵园之间举目四望,到处草木葱茏、泉水环流、静谧安逸,美丽的绿洲小镇乌帕尔尽收眼底。陵园背后还有这位学者后裔的墓葬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许正是人杰地灵的缘故,乌帕尔乡一直人才辈出,教育事业如日东升,每年中考、高考,乌帕尔乡在全县总是高居榜首,前人创造的业绩激励了这些后来者。
稿源:伊犁新闻网